- 相關推薦
孔子孝道名言120句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常常會遇到需要使用名言的情形吧,名言是我國文化悠久,博大精深的具體體現。其實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樣的名言才是好的名言,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孔子孝道名言120句,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1、出入扶持須謹慎,朝夕伺候莫厭煩。意思是:父母出入(門)要小心攙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厭煩。出自《勸報親恩篇》。
2、爹娘面前能盡孝,一孝就是好兒男;翁婆身上能盡孝,又落孝來又落賢。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兒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個既孝敬又賢惠的名聲。出自《勸報親恩篇》。
3、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出自(春秋)《論語學而第一》。
4、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父母呼喚,要趕快答應;父母有命令,應趕快去做。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5、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意思是:孝是天經地義的。出自《孝經》。意,面帶歡笑。出自《勸報親恩篇》。
6、呼喚應聲不敢慢,誠心誠意面帶歡。意思是:父母召喚,應馬上答應,不能怠慢,要誠心誠意,面帶歡笑。出自《勸報親恩篇》。
7、好飯先盡爹娘用,好衣先盡爹娘穿。意思是:好飯先給父母吃,好衣先給父母穿。出自《勸報親恩篇》。
8、家貧知孝子,國亂識忠臣。意思是:在家庭貧困的時候,才能發現真正的孝子,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才能識別真正的忠臣。出自《名賢集》。
9、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意思是:不尊敬別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會敬重自己的父母。出自《三國志魏書》。
10、孟子曰: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孟子說:(在舜的眼中看來)兒子與父母親的關系相處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兒子不能事事順從父母親的心意,便不成其為兒子。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11、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說:尊敬自家的長輩,推廣開去也尊敬別人家的長輩;愛撫自家的孩子,推廣開去也愛撫別人家的孩子。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12、孟子曰:親親,仁也;敬長,義也。孟子說:親愛父母親,便是仁;尊敬兄長便是義。出自(春秋)《孟子盡心上》。
13、孟子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說:只要人人各自親愛自己的雙親,各自尊敬自己的長輩,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14、勞苦莫教爹娘受,憂愁莫教爹娘耽。意思是:不要讓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讓父母分擔你的憂愁。出自《勸報親恩篇》。
15、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意思是:父母喜好的東西,子女要盡力為他們準備;父母厭惡的東西,要謹慎地為他們去掉。殘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16、親有過,諫使更。恬吾色,柔吾聲。意思是:父母有過錯,勸他們更改。要面帶笑容,語調柔和。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17、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意思是:父母疼愛我,做到孝有什么困難呢;父母討厭我,仍盡孝,才為賢德。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18、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意思是:妻子賢惠,她的丈夫災禍就少,子女孝順,父母就心情舒暢。出自(明)《增廣賢文》。
19、千萬經典,孝義為先。意思是:成千上萬部經典上都說,孝和義是人首先應當做到的。出自(清)《增廣賢文》
20、時時體貼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掛牽。意思是:要時刻體貼、理解父母,不要讓父母操心。出自《勸報親恩篇》。
21、首孝弟,次謹信。意思是:首先要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其次要謹慎,守信用。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22、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意思是:身上受傷,父母憂慮;道德敗壞,父母蒙羞。出自(請)李毓秀《弟子規》。
23、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意思是:做人子的,做到孝順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愛兒子。出自《大學》
24、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參中夫四德者也。意思是:孝敬父母是道德的開始,敬愛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誠是道德的方向。曾參是恰恰具有這四種道德的人。出自《家語弟子行》。
25、孝子親則子孝,欽于人則眾欽。意思是:你對父母孝順,你的子女對你也孝順;你敬重別人,別人也敬重你。出自(宋)林逋《省心錄》。
26、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意思是:小羊跪著吃奶,小烏鴉能反過來喂養老烏鴉,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出自(明)《增廣賢文》。
27、要問如何把親孝,孝親不止在吃穿;孝親不教親生氣,愛親敬親孝乃全。意思是: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只是給他們吃飽穿暖;孝敬父母還不要叫父母生氣,熱愛、尊敬父母才是全孝。出自《動報親恩篇》。
28、要知親恩,看你兒郎;要求子順,先孝爹娘。意思是:養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養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順你,你就必須首先孝順你自己的父母。出自《四言》。
29、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曾子說:孝有三點,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給父母帶來恥辱,再次是能養活父母。出自(春秋)《禮記》。
30、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禮記》
31、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
32、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33、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34、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35、長幼有序。——孟子
3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孟子
37、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孟子
38、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子
39、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孟子
40、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41、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孟子
42、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孟子
43、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孟子
44、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45、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
46、賢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惡之不可移。——《呂氏春秋》
47、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莊子
48、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莊子
49、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50、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51、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52、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53、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54、父母唯其疾之憂
55、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56、三年無改于父道,可謂孝矣。
57、孝者,必須端正其身,先正其心。
58、君子愛人,取法于天地,又法父母。
59、五年之憂,魏公子之不死也;三年之饑,箕子之得國也。
60、有愛而不教,無為也;有教而不愛,無益也。
61、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62、子曰:聞義不以為,無好也,義之與惡也,其惡者必先知之。
63、子曰:君子之所不取乎父母身,其所不與乎朋友志。
64、子曰:孝者,聽也,順也,容也,以繼乎人之性之善者也。
65、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66、子曰:敬之,為人臣也,愛之,為萬人之父也。
67、子曰:鄉愿,德行也,行有恒也,君子多憂,不如勸也。
68、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修也;以其喜樂,以其哀思,以其恭敬。
69、子曰:三年不學,則不立于學,學而不思,則罔也。
70、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7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2、子曰:有人而不恭,有矜而不自強者,其蔽也甚。
73、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74、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75、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76、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77、孝道最為重要,父母是孩子的根本。
78、立身以孝為本,治國以孝為先。
79、立身以孝為本,成仁以孝為先。
80、立身以孝為本,養老以孝為先。
81、孝道是格物致知的基石。
82、父母之愛,如山之恒。
83、孝道不僅是孝順父母,也是孝順祖先和先賢。
84、孝道不僅是一種情感,也是一種責任和義務。
85、孝順父母是君子之道,不孝是小人之道。
86、孝順父母可以養成品德,也可以拯救家族。
87、孝順父母可以使人長壽,得福得祿。
88、孝順父母可以使人在社會中受人尊敬。
89、孝順父母的人是孝順天地的人。
90、孝順父母可以得到神佑和神助。
91、君子常思不忘孝,孝者功蓋天下。
92、家貧知孝子,國亂識忠臣。意思是:在家庭貧困的時候,才能發現真正的孝子,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才能識別真正的忠臣。出自《名賢集》。
93、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意思是:父母疼愛我,做到孝有什么困難呢;父母討厭我,仍盡孝,才為賢德。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94、這章經文雖然不長。但孔子把人子要及時盡孝的道理講的清楚明白。
95、白話釋義:孔子說:“(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難道能認為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96、記住父母的年齡,生日這是最簡單容易的一件事,但這也是孝親的具體體現,能做到這一點,也是一個人孝的表現。孔子說的話,至今仍是我們學習的準則。
97、孔子有一句名言告訴我們要及時盡孝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98、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99、譯文:朋友交情深厚,可很早就斷絕了聯系,這是過失之三。樹想靜下來可風卻不停吹動它,子女想要好好孝敬的時候老人卻已經不在了!
100、孟子曰:“親親,仁也;敬長,義也。”孟子說:“親愛父母親,便是仁;尊敬兄長便是義。”出自(春秋《孟子·盡心上》。
101、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102、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父母呼喚,要趕快答應;父母有命令,應趕快去做。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103、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孔子《論語》
104、14.勞苦莫教爹娘受,憂愁莫教爹娘耽。意思是:不要讓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讓父母分擔你的憂愁。出自《勸報親恩篇》。
105、“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句話最早出自《孔子家語·卷二·致思第八》。意思是樹希望靜止不擺,風卻不停息;子女想贍養父母,父母卻已離去。
106、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意思是:不尊敬別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會敬重自己的父母。出自《三國志·魏書》。
107、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遠游必有方。——《論語·里仁》
108、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109、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110、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意思是:孝是天經地義的。出自《孝經》。意,面帶歡笑。出自《勸報親恩篇》。
111、孟子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說:“只要人人各自親愛自己的雙親,各自尊敬自己的長輩,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112、翻譯:有子說:“那種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人,卻喜歡觸犯上級,是很少見的;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的人,更是從來沒有的。有德行的人總是力求抓住這個根本。根本建立了便產生了仁道。孝敬父母、敬愛兄長,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
113、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出自《孔子家語卷二·致思第八》:“與友厚而小絕之,失之三也!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
114、翻譯:孟懿子問什么是孝道。孔子說:“不要違背禮節。”不久,樊遲替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孟孫問我什么是孝道,我對他說,不要違背禮節。”樊遲說:“這是什么意思?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依規定的禮節侍奉他們;死的時候,依規定的禮節安葬他們,祭祀他們。”
115、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116、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117、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意思是:小羊跪著吃奶,小烏鴉能反過來喂養老烏鴉,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出自(明《增廣賢文》。
118、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能不知道,一方面因其長壽而高興,一方面又因其年邁而擔憂他們的身體。
119、孔子《論語》中關于“孝順父母”的句子為: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120、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孔子孝道名言】相關文章:
孔子的孝道論文09-11
從《論語》看孔子的孝道思想06-20
關于孔子孝道思想初探的論文08-19
孔子的經典名言09-19
孔子的名言11-27
孔子的名言09-26
孔子的名言,孔子最經典的話07-01
孔子關于人生名言_孔子的人生名言04-14
孔子的名言名句01-22
[熱]孔子的經典名言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