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孝道思想初探的論文

時間:2024-08-19 18:15:20 其他類論文 我要投稿

關于孔子孝道思想初探的論文

  導語:在孔子的孝道思想 中,孝 道的根本是 子女伴 隨著對父母 的感 恩心理,自然流露 的對 于父母的“愛敬之心”。以下是小編整理關于孔子仁的論文的資料,歡迎閱讀參考。

關于孔子孝道思想初探的論文

  [論文關鍵詞] 孔子  孝  儒家

  [論文摘要]  這種“愛敬之心”是人群大眾相 親相愛和平共處的根源 ,孔子 因此視孝 為“德之本也 .教之所由生也”。可 以說 ,孝是儒家文化的根。為 了維護這 一文 化之根 ,當父母有過 時,子女雖然應 當勸諫 ,但勸諫 的方式只能是“幾諫”,當父子 親情與國法發生沖突時,維護父子親情重于維護國法。孔子孝道思想中有“以孝 治天下”與“泛孝主義”的傾向,但也應 當注意到在 孔子思想 中“孝”與“忠”與 日后“移孝作忠”之間的區別。

  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極為重要的位置 ,它可以說是中國傳統主流文化精神的根源,若中國傳統文化沒有了孝,那么也就不能稱之為中國傳統文化了。因而歷史學家錢穆先生稱中國文化為“孝的文化”,梁漱溟先生在分析后亦認為,“說中國文化是‘孝的文化 ’,自是沒錯 。”若不認識中國人的孝文化 ,那么便永遠不能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為了已經綿延五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繼續傳承下去,研究孝文化是十分必要的。

  孔子的孝道觀對于中國的孝文化產生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研究中國孝文化必須首先研究孔子的孝道思想。研究孔子孝道思想最為可靠的材料只能是《論語》,雖然在其它一些書籍中亦多有“孔子日”、“子日”之類 的記載,但那多是后人冠以孔子的名頭以表達他們自己的思想,即使其中有些確實是孔子的言語,但為慎重起見,我們也只能先采取“闕疑”的態度。下面即以《論語》為主要研究材料,同時參考其它書籍中的孔子言論,對孔子孝道思想進行探討 。

  一、 孝與“報親恩”

  孝在很大程度上起源于子女對父母 的感恩心理。中國詩人在很早以前 ,就對父母的養育之恩進行了熱情的謳歌,“哀哀父母 ,生我劬勞……父兮生我 ,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長我育我 ,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吳天罔極 。”(《詩經 ·蓼莪》)“欲報之德,吳天罔極”,強烈體現了子女思報親恩的感恩心理 。

  孔子在《論語》中亦表達 了子女對于父母的感恩心理。孝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子女對于父母感恩情感 自然流露的思想 ,孔子在與其弟子討論“三年之喪”的對話中這樣說:“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論語 ·陽貨》)子女就算只念到幼時父母對 自己的養育之恩 ,也應該為父母守三年之喪 。

  父母無微不至地疼愛 自己的子女 ,為子女無怨無悔地付出,子女自然從心里產生報答:母之恩的心理 ,對父母 自然懷有“愛敬之心”,向父母行孝盡孝 ,而子女這一點對父母的“愛敬之心”,則是儒家文化最為重視、培養的文化根源。

  二、孝與“愛敬之心”

  孝是子女的感恩心理的 自然流露。這種對于父母的“愛敬之心”是孝道的根本,而所有外在的孝道禮儀則都是使這種“愛敬之心”合理暢快地表達,因此孔子更為重視作為孝道根本的子女對父母的“愛敬之心”?鬃釉疲 “今之孝者 ,是謂能養。至于犬 馬,皆能有養。

  無敬,何 以別乎?”(《論語 ·為政》) 子女如果心中沒有對父母的愛敬之心,只是滿足父母的物質生活需要,那樣與養狗養馬又有多大區別呢?《為政》篇又云:“子夏問孝。子 日:‘色難。有事 ,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 因為孝的根本是子女心中對于父母的“愛敬”如果沒有了根本 ,子女無論怎么做,即使是天天讓父母吃山珍海味,住廣廈別墅,也不能稱為孝。

  子女與父母基于血緣親情的相親相愛,是人群大眾相親相愛的本源與始點,如果父母子女間都不相親相愛,又怎么奢望人群大眾能夠相親相愛呢?故《論語.學而》云:“孝弟也者 ,其為仁之本與!毙⑹侨实母矗彩侨实氖及l處。人人皆有敬愛父母之心,循此本心,順 此本性,擴 而充之 ,由最親以及于最疏,自然流出,絕不勉強 。故中國傳統的社會與文化 ,建筑在孝 的倫理上,從人類 內發而 自然的愛敬為起點,而擴展出去!缎⒔ ·開章明義》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贝_實一語道出了儒家文化及中國文化的根源與其特殊之處 。

  三、孝與“無違”、“幾諫”

  “父為子綱”是儒家孝道倫理 自近代以來最為人所詬病的地方,而孔子的“無違”之教也會使人很容易認為“父為子綱”由孔子開其端。對于儒家文化有一定了解的人用孔子的“幾諫”來說明孔子并沒有主張“父為子綱”,“父為子綱”是 日后法家思想摻人,又由后世君王及一些儒者提倡形成的。在這個地方,我們需要認真分析,看看孔子是否有這種思想,或者是否有會導出“父為子綱”的思想傾向!盁o違”之 說 出現 于《論語 ·為政 》篇 ,其 文云 : 孟懿子問孝。子 日:“無違!狈t御 。子告之日:“孟子 問孝,對日‘無違!薄t 日:“何謂也?”子日:“生,事之以禮;死 ,葬之以禮 ,祭之 以禮!

  如果我們用“父為子綱”來解釋這里孔子所說的“無違”,那是沒有說服力的。因為若是這樣,孔子就沒必要接著對“無違”作出“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 ,祭之以禮!钡慕忉尅?鬃舆@里的“無違”指的應當是子女需要不違反禮的要求侍奉父母,卻沒有無論父母對錯 ,子女都要無條件服從父母命令的意思。

  如果父母有過時,子女應當如何做呢?孔子這么說 :“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論語 ·里仁》)“幾 ,微也。父母有過,當微納善言以諫父母也。”即所謂“父母有過,下氣怡色,柔聲以諫也。-[23父母有過 時,子女應當向父母進諫 ,但是進諫的方式應該是和氣悅色,以溫柔的聲音微微表露自己的意見,只要讓父母覺察到 自己的觀點即止。子女不能夠認為自己有道理,就明白指出父母的不是 ,并要求父母應 當如何如何,這樣做是不為孔子所允許的。

  四、孝與“父子相隱”

  孔子及 El后的孟子所代表的儒家正統將親子之間的血緣親情視為其文化的根源 ,無論怎樣都不能破壞此根源 ,因為在他們看來,破壞了此根源,就沒有了儒家文化的一切。在孔子的孝道思想中,當父子親情與國法出現沖突時,孔子認為維護父子親情是最重要的!墩撜Z ·子路》篇云: 葉公語孔子日:“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笨鬃尤眨骸拔狳h之 直躬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葉公是站在國家的立場上,認為“其父攘羊 ,而子證之”的做法是正 當的,而孔子則從維護血緣親情的立場上,主張“父子相隱”。在上面提到的“幾諫”上,孔子亦表現了同樣傾向:如果子女屢次“幾諫”,父母依 舊堅持己見,那么子女心中憂傷,也只能“三諫而不聽,則號泣而隨之”L3]了。因此站在國家立場上的韓非批評儒家說 :

  “楚之有直躬,其 父窈羊,而謁之吏。令尹日‘殺之 !詾橹 于君 而 曲于 父,報 而 罪之 。以是觀之 ,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魯人從君戰,三戰三北。仲尼問其故 ,對日:‘吾有老 父,身死,莫之養也。’仲尼以為孝,舉而上之。以是觀之 ,夫父之孝子 ,君之背臣也!(《韓非子 ·五蠹》) “君之 直臣,父 之暴子”、“父 之孝子,君 之背臣”,當親情與國法沖突時,孔子趨向于取親情而舍國法 。“父子相隱”順應于人的自然情感,但其有時又會與國法相違背,這在日后一些 中國人的思想行為 中產生 了極大 的沖突,造成 了一些人 生悲劇“父子相隱”有人類 自然的心理基礎,但孔子及其儒家過于重視親情的傾向,在現代社會,若不加以限制、轉化 ,是無法適應現代社會要求的。

  五、孝與“以孝治天下”

  中國過去的皇帝大都稱要“以孝治天下”。那么,“以孝治天下”及 日后無所不包的“泛孝主義”思想在孔子那里究竟如何?《論語 ·為政》云:或問孔子 日:“子 奚不為政?”子 日:“‘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政?” 孔子上面話的意思是說:在家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家庭治理井然有條理,這也是從政,為什么能說只有出外做官才能稱為從事政事呢?孔子這里將治家與治國聯系在一起,《大學》中所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主張與孔子這里的言論是一致的。在西周至春秋時期,家國同構,治理整個天下與治理一個小家庭是一樣 的。家庭里的一切關系均能由“孝”引發米。以孝治家,以孝治天下 ,這在當時是很可能存在的歷史現象。因此,可以說“以孝治天下”是孑L子孝道思想中內含 的傾向!墩撜Z ·為政》又云: 孟武伯問孝。子日:“父母唯其疾之憂!

  “人子能使父母不以其陷于不義為憂,而獨以其疾為憂,乃可謂孝!盵4 生不生病并不能由子女 自身所能掌控,但子女可以不做不義之事。子女能夠讓父母 只擔憂自己生病與否,并不會擔憂 自己為不義之事,這樣才能稱為孝。子民做任何不義之事 ,都是不孝,都不道德,這確實可稱得上是“以孝治天下”!抖Y記 ·祭義篇》充分發揮了孔子這方面的思想,其文云 :“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陣無勇,非孝也。”這即是人們所稱的“泛孝主義”,從這 可以看出,“以孝治天下”、“泛孝主義”是孔子孝道思想中內含的傾向。

  這里有一處需要提及的是 ,在孔子的思想中,“孝”與“忠”的標準是不一樣的。按照古人的說法 ,親子之間是“天合”,無論父母如何不是,他畢竟是子女的父母,這是子女不能否認 的,子女無論如何都不能棄他們而去;而君臣之間是“義合”,如果君王不按照君王的要求去做,為人臣的是可以離他而去的。“天下有道則 現,無 道則 隱。”(《論語 ·先進》) “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 ,不可則止!(《論語·泰伯》)在孔子的思想 中,不止沒有“父為子綱”、“君為臣綱”所包含的子對親、臣對君絕對服從的思想,就是“孝”、“忠”兩德目之間也有區別。因為 日后儒家的“移孝作忠”深為近代以來時人所詬病,故在此略為申述 。

  最后我們對于以上關于孑L子孝道思想的探討做一個總結 :在孔子的孝道思想中,孝道的根本,是子女伴隨著對父母的感恩心理,自然流露出的對于父母 的“愛敬之心”,這種“愛敬之心”是人群大眾相親相愛和平共處的根源,孔子因此視孝為“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可 以說,孝是儒家文化的根。為了維護這一文化之根,當父母有過時,子女雖然應當勸諫,但勸諫的方式只能是“幾諫”,當父子親情與國法發生沖突時,維護父子親情重于維護國法。孔子孝道思想中內含有“以孝治天下”與“泛孝主義”的傾向,但也應 當注意到,在孔子 思想中,“孝”與“忠”與 日后“移孝作忠”之間的區別。

  從對孔子孝道思想的探討中我們可以發現,孝反應了人類 自然的心理情感現象 ,對于培養人的愛心,促進人與人相親相愛及和平共處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但孔予孝思想 中含有的觀念,如果不加 以適當限制,給予適 當轉化 ,是無法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

  [參考文獻]

  [1]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4]朱熹.四書集注[M].長沙:岳麓出版杜,2001.

  [3]孔子.禮記[M].北京:中華書局,1900.

【孔子孝道思想初探的論文】相關文章:

孔子教育思想與知識管理初探論文03-31

孔子政治思想的論文01-07

孔子和柏拉圖思想涵義比較分析論文02-27

論孔子權變思想及其在現代的意義論文03-21

淺析孔子的“仁”學思想論文(通用11篇)01-12

孔子教育思想研究11-23

孔子與孟子論文12-06

孔子倫理思想的特點11-16

儒家生態倫理思想初探11-17

弗洛姆科技倫理思想初探11-16

  • 相關推薦
亚洲制服丝袜二区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无码视频乱码,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国产人妖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清纯另类日韩中文字 | 野外少妇愉情中文字幕 | 一区二区免费国产在线观看 | 天天在线天天看精品在线观看 | 中文乱码经典亚洲 | 色道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