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職業生涯發展

發布時間:2017-05-13 編輯:1019

  一、教師職業生涯

  要了解教師職業生涯規劃,我們先要明白什么是是生涯、職業生涯、教師職業生涯。

  何謂“生涯”?就是人一生發展的綜合性目標,它是以職業為中心,但又不僅僅限于職業層面,還包括所有人生角色(情感生活),如家庭:子女、配偶、父母;學校:領導者、學習者;職業:管理者、生產者;社會:公民、消費者、休閑者、退休者等。是對生涯的自我認知、自我了解、自我肯定、自我定位、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過程。

  生涯規劃即一個人生涯過程的妥善安排。職業生涯是指一個人一生中職業經歷過程,是指一個人一生連續從事和承擔的職業、職務、職位的過程。

  教師的職業生涯,是指一個人作為教師從事教師職業的整個過程。因此,教師的職業生涯規劃,是對有關教師職業發展的各個方面進行的設想和規劃,具體包括:對教師職業的選擇,對教師職業目標與預期成就的設想,對工作單位和崗位的設計,對成長階段步驟以及環境條件的考慮。

  二、教師的職業生涯和專業發展的關系:

  教師專業發展是一個現代流行的概念。教師的專業發展,是指教師在專業素質方面不斷成長和追求成熟的過程。它既指專業素質各個方面(專業態度、專業知識、專業能力)的一起成長,也指一個有步驟和階段性的成長過程。教師職業生涯是教師專業發展的上位概念。它們的區別,只在于生涯包含的內容更廣,它不僅對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出目標,還是從心理、生活、精神的層面提出目標,使發展目標帶有情感和價值性。

  霍利(holye)曾明確地把教師專業化界定為二方面的內容:一是關注一門職業成為專門職業并獲得應有的專業地位的過程;二是關注教學的品質、職業內部的合作方式,教學人員如何將其知識、技能和工作職責結合起來,整合到同事關系以及與其服務對象的契約和倫理關系所形成的情景中。“教師專業化”更多是從社會學角度考慮的,主要強調教師群體的、外在的專業性提升。“教師專業發展”更多是從教育學緯度加以界定的,主要指教師個體的、內在的專業化提高。

  三、教師專業發展的知識和技能

  林崇德教授認為:教師的知識可分為本體性知識、文化知識、實踐知識和條件性知識。

  本體性知識是指教師所具有的特定的學科知識。本體性知識有四個要求:一是對學科知識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二是既懂得本學科的歷史,又掌握該學科的新進展;三是與本學科相關的知識;四是能夠把本學科知識變成自己的一種學科(學術)造詣,并能清楚表達出來。教師扎實的本體性知識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的基本保證。

  文化知識:

  文化知識的廣泛性和深刻性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全面發展的效果。它能滿足每個學生多方面的探究興趣和多方面發展的需要;幫助學生了解豐富多彩的客觀世界;幫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所教的學科知識;幫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教育學科知識,如學習教育哲學就需要思維哲學、倫理學、社會學、認識論、社會哲學等學科的知識基礎。從而提高在學生和家長中的威信。

  實踐性知識:

  實踐性知識是指教師在面臨現實(發展中最新的)有目的的行為中所具有的課堂情景知識以及與之相關的知識。這種知識是與教師教學經驗的積累和教師知識面的寬窄有關。關于教學的傳統研究常把教學看成是一種程式化的過程,忽視了實踐知識與教師的個人特點。實踐性知識的積累需要教師有反思型思維和教學能力的具備。

  條件性知識:

  條件性知識是指教師所具有的教育學與心理學知識。這種知識必須是廣大教師所補充和發展的。包括:學生身心發展的知識、教與學的知識和學生成績評定的知識。

  具有完整的知識結構是不夠的,教師要研究和更新自己知識的性質、范式、組織和內容,以保證教師這“一桶水”不是“死水”,而是源源不斷的流水,給學生的“一杯水”也是長流不息的“新水”。

  教師的專業技能:

  教學能力、教學技巧和應用現代教育技術。

  教學監控能力 計劃、檢查、評價、

  反饋、控制和調節。

  教學能力 教學認知能力 方法策略、分析判斷、掌握處理、了解設計。

  教學操作能力 語言、非語言表達、

  選擇運用媒體,教學過程、

  組織管理、教學評價。

  四、教師生涯發展的影響

  教師職業生涯發展的影響比較大,主要表現對學生的影響。因此,作為教師必須具有專業素質、專業能力和專業知識。同時教師在專業發展的同時具有職業的認同感,有職業精神,有積極的心理取向。能接受一定時期的繼續教育和參加各種在職進修活動,不斷增進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使自己能靈活的運用最適當的教材、教法,提高職業素養,讓學生得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職業倦怠是指個體因在體力、精力和能力上無法應付外界的要求,而產生的身心耗竭狀態,是個體厭倦和畏懼工作任務的一種心理、生理反應。

  職業倦怠有多方面的癥狀和表現。首先,精力耗竭。表現為疲勞、煩躁、易怒、過敏、情緒緊張,早晨去上班常常感到畏懼。其次,人格缺失。對學生抱消極態度,有意減少甚至斷絕與學生的聯系,見到學生也不理睬。第三,成就感降低。對自己的工作常常看不到成就,對困難不愿努力去克服,甚至產生放棄教師職業的消極想法。

  職業倦怠不是由某一個事件造成的,而是由日常工作中的挫折、焦慮、沮喪日積月累造成的。職業倦怠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一個難以突破的惡性循環。我們發現,在教師中這種情況比較普遍,應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造成教師職業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四種:

  1.職業因素。 3.個人因素。

  2.工作環境。 4.社會因素。

  積極心理學主張從關注人類的疾病和弱點轉向關注人類的優秀品質,它有三個層面的含義:第一,從主觀體驗上看,它關心人的積極主觀體驗,主要探討人類的幸福感,滿意感,快樂感,建構未來的樂觀主義態度和對生活的忠誠;第二,對個人成長而言,積極的心理學主要提供積極的心理特征,如愛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積極的看待世界的方法,創造的勇氣,積極的人際關系,審美體驗,寬容和智慧靈性等等;

  第三,積極的心理品質包括一個人的社會性,作為公民的美德,利他行為,對待別人的寬容和職業道德,社會責任感,成為一個健康的家庭成員。關注人的優秀品質,也就是關注健康的人格。

  幸福與財富無關。幸福的人不一定是富人,一個窮人也可以是很快樂的。積極狀態的人不一定富有,但一定是幸福、快樂和樂觀的。

  五、教師職業生涯發展階段

  費斯勒依據多年研究教師職業生涯發展,提出了一套動態的教師生涯循環論。

  1.從事教師職業前的準備階段 準備期

  2.引導與自我調適階段 適應期

  3.建立教學能力階段 發展期

  4.熱心成長階段

  5.生涯挫折階段 創造期

  6.穩定停滯階段

  7.生涯低落階段

  8.生涯引退階段

  教師職業生涯周期的主要階段及特點

  教師的成長過程分為四個階段:準備期、適應期、發展期、創造期。分別稱為新任教師、合格教師、骨干教師、專家教師。

  1.準備期(是接受教育和學習的階段。)

  這個階段教師的素質的特點

  第一,以學習書本知識為主。

  第二,知識和經驗具有一般化和表面化特點。

  第三,形成做教師需要的一部分獨特的優勢素質。

  2.適應期 (最基本、最起碼的教育教學能力和其他素質的階段。如:工作環境和工作常規,熟悉教材,熟悉學生,備課,上課,帶班當班主任,等等。)

  這一階段教師的素質特征有:

  第一,在知識上,開始形成實際的、具體的、直接的知識和經驗。

  第二,在能力上,教育教學的實踐能力開始初步形成。

  第三,在素質上,水平還處于較低的層次,項目還不夠全面和平衡。

  3.發展期(適應教育教學工作后,繼續鍛煉自己能力和素質,使達到熟練程度。)

  這一階段教師的特點是:

  第一,在素質水平上,向熟練化、深廣化發展,專業化水平提高。

  第二,在素質項目上,向全面化和整體化方向發展。

  第三,在素質傾向上,從注重教的方面向注重學的方面轉變。

  4.創造期(開始由固定的常規的自動化的工作進入到探索和創新的時期,是形成自己獨到見解和教學風格的時期。)

  這一階段教師的特點是:

  第一,在素質上,發展創新性素質。

  第二,在活動上,具有探索性。

  第三,在成果上,注意理論總結的工作,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六、影響教師生涯規劃的因素來自三個方面: 

  教師的職業生涯規劃是一種社會行為,它既是有目的的行為,又是在人與人的相互關系中進行的行為。

欄目推薦
最新推薦
熱門推薦
亚洲制服丝袜二区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无码视频乱码,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国产人妖视频一区二区
日韩综合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呦亚洲欧美在线观看 | 亚洲强乱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久久精品伊人久久精品伊人 | 亚洲最大国产综合91 | 亚洲免费AV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