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人物:元詩四大家

時間:2025-10-16 11:00:42 曉映 國學智慧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國學人物:元詩四大家

  元詩四大家:是指虞集、楊載、范、揭斯四人。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學人物:元詩四大家,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國學人物:元詩四大家

  國學人物:元詩四大家 1

  元朝雖然是一族執政,但是也出現了不少文人,元朝以元曲最為著名,但是其詩歌成就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比方說被稱為“元詩四大家”的四為詩人,他們的詩歌代表了元朝詩歌的最高成就。

  元朝進入王朝中葉以后,由于儒學得到官方的尊重,科舉得到恢復,社會文化進一步“漢化”。在這樣的背景下,這時的詩壇有一種“盛世之音”的風味,其主要代表就是有“元四家”之稱的虞集、楊載、范梈和揭傒斯。四人是延祐詩風最主要的體現者,同時也被認為是元朝最具代表性的詩人。

  虞集(1272—1348)字伯生,號道園,晚稱翁生,少時在墻壁上題寫邵雍詩,并名書舍為“邵庵”,故世稱邵庵先生。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孫,祖籍仁壽(今屬四川),宋亡后隨父遷居臨川(今屬江西)。成宗大德初年至大都(今北京),以薦授大都路儒學教授。仁宗時,遷集賢修撰,除翰林待制,兼國史院編修官。泰定初,任國子司業,遷秘書少監,后拜翰林直學士,兼國子祭酒。文宗時,為奎章閣侍書學士,曾奉旨修撰《經世大典》。文宗駕崩后,回歸故里。居家16年,至正八年(1348)卒,謚文靖。

  延祐年間,虞集與楊、范、揭號稱文章四大家,而以集名聲最著。《四庫總目提要》評云:“有元一代,作者云興。大德、延祐以還,尤為極盛,而詞壇宿老,要必以集為大宗。”他的詩以典雅精切著稱,描摹自然景物大都體物細致,刻畫工整,詩境清雅恬淡。描寫江南春景的名句“杏花春雨江南”,就出于他的手筆。抒寫興亡之感和個人身世之慨也是虞詩的一個內容,如著名的《挽文丞相》,通過追挽宋丞相文天祥,表達對南宋政權覆亡的哀悼,感情沉痛深切,在當時漢族知識分子中引發了相當強烈的感情共鳴。

  徒把金戈挽落暉,南冠無奈北風吹。子房本為韓仇出,諸葛寧知漢祚移。

  云暗鼎湖龍去遠,月明華表鶴歸遲。不須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灑淚時。

  (《挽文丞相》)

  著有《道園學古錄》五十卷、《道園遺稿》六卷等。《元詩選》收錄虞集詩歌383首,散曲僅存《折桂令》一首。

  楊載行書《水龍吟詞卷》

  楊載(1271—1323),元代著名文學家。字仲宏,浦城人,后徙杭州。年四十,以布衣薦授翰林國史院編修官,與修《武宗實錄》,后調海船萬戶府照磨。會元仁宗復行科舉之制,遂登延祐二年(1315)進士,授承務郎、饒州路浮梁州事。官至儒林郎、寧國路總管府推官。至治三年(1323)卒,年五十三。

  楊載主要活動在大德、延祐年間(1297—1320),在當時文名頗大,趙孟頫等人對他極為推崇。在“元四家”中,楊載多一些浪漫的詩人氣息。《元史》本傳說他“為文有跌宕氣”,他的詩也是如此。但他的放浪是很有分寸的,常體現為一種瀟灑,一種富有雅致的意境。在送別友人時,想象“卻到江南春水漲,拍天波浪泛輕鷗”(《送人二首》);或者回到久別的故鄉,陶醉于湖光山色之中,“小艇欲行無遠近,不愁歸醉要人扶”(《宿浚儀公湖亭三首》)。

  楊載講究詩法,推崇漢、魏、盛唐詩歌,認為學詩應由此入門,提倡“詩當取材于漢魏,而音節則以唐為宗”。各體詩中均有佳作,最為人傳誦的是七律《宗陽宮望月》,被人稱為楊詩中的“絕唱”。

  老君臺上涼如水,坐看冰輪轉二更。大地山河微有影,九天風露寂無聲。

  蛟龍并起承金榜,鸞鳳雙飛載玉笙。不信弱流三萬里,此身今夕到蓬瀛。

  (《宗陽宮望月》)

  在虞、楊、范、揭四家中,楊詩流傳下來最少,散文也已喪失殆盡,因楊死時其子尚幼,殘稿流落,無人編次。今傳詩集《楊仲弘集》八卷,另有《詩法家數》一卷。

  范梈(1271—1330)字梈父,一字德機,湖廣清江(今屬江西)人。家貧早孤,然天性聰明,性好詩文。年三十六,始游京都,文名大噪。后以朝臣薦,于元大德間任左衛教授,升海南海北道廉訪司照磨。后為翰林供奉,改閩海道知事。至順元年(1330年)以疾卒,年五十九。

  范梈詩大多寫日常生活和朋友間來往應酬,詩風情韻悠揚,意境清遠。他稱贊漢、魏,學習顏、謝,批評“組繪麗群巧”的詩風。《元詩選》初集《范梈小傳》稱其:“為文雄健,追慕先漢古詩,尤好為歌行,工近體。”揭傒斯曾為范梈詩集作序,也稱范梈“尤好為歌行”。今存詩集中歌行體約占四分之一,呈現出多種情調和色彩,有的`奔放(如《凌云篇》);有的含蓄(如《轆轤怨》);有的怪誕(如《十一月一日颶風后奉和廉訪使》);有的憤懣(如《掘冢歌》)。清《元詩別裁集》收范梈七古三首,固然是著眼于“弗墜唐音”,卻也甚有見地,其中《題李白郎官湖》一首,于范槨的詩歌創作見解和實踐都有代表性。除長篇歌行以外,范梈還擅長五古,他曾說過:“五言在王國,安所雕琢工”(《詠古》)。

  當時郎官奉使出咸京,仙人千里來相迎。畫船吹笛弄《淥水》,何意芳洲遺舊名。唐祠蕪沒知何代?惟有東流水長在。黎侯獨起梁棟之,仿佛云中昔軒蓋。南飛越鳥北飛鴻,今古悠悠去住同。富貴何如一杯酒,愁來無地酹西風。大別山高幾千尺,隔城正與祠相值。青猿夜抱月光啼,掛在東湖之石壁。黎侯本在斗南家,枕戈猶自憶煙霞。只擬將身報天子,不負胸中書五車。昨者相逢玉闕下,別來幾日秋瀟灑。黃葉當頭亂打人,門前系著青驄馬。君今歸去釣晴湖,我亦明年辭帝都。若過湖邊定相見,為問仙人安穩無。

  (《題李白郎官湖》)

  所著詩文多傳于世,有《范德機詩集》七卷,另有署名為范梈的詩法著作《木天禁語》、《詩學禁臠》。

  揭傒斯(1274—1344),元中期文學家。字曼碩,富州(今江西豐城)人。幼時家境貧寒,刻苦讀書,早有文名。延祐初,授翰林國史院編修官。升應奉翰林文字,遷國子助教。天歷初,擢為授經郎。又與修《經世大典》,特授藝文監丞,參檢校書籍事。元統初,遷翰林待制,升集賢學士。改翰林侍講學士,同知經筵事。至正初,詔修遼、金、宋三史,任總裁官。卒追封豫章郡公,謚文安。

  揭傒斯詩長于古樂府選體,七律清婉麗密,有“三日新婦”、“美女簪花”之喻。較之元詩四家中的其他三家,他的詩歌內容更為豐富,風格也不盡一致。錢基博《中國文學史》稱道其古詩“擅有左思之風力,發以明遠之警挺,卓落為杰”,律詩絕句“亦婉秀頓挫,綽有筆意,不僅風神獨絕”。

  兩髯背立鳴雙櫓,短蓑開合滄江雨。青山如龍入云去,白發何人并沙語。

  船頭放歌船尾和,篷上雨鳴篷下坐。推篷不省是何鄉,但見雙雙白鷗過。

  (《夏五月武昌舟中觸目》)

  著有《揭文安公全集》十四卷,為其門人燮理溥化校錄。另有《補遺》一卷、《詩法正宗》一卷,《詩宗正法眼藏》一卷。

  國學人物:元詩四大家 2

  在元代文學史上,“元詩四大家”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一稱謂特指虞集、楊載、范梈、揭傒斯四位杰出詩人,他們活躍于元成宗元貞、大德之后,打破了此前南北詩文各自為政的格局,以融合南北詩風的創作實踐,確立了元代詩歌的主流審美范式,成為當時詩文創作的標志性人物。

  虞集:“漢庭老吏”的雅正風骨

  虞集(1272—1348),字伯生,號道園,世稱“虞道園”。他出身儒學世家,自幼博覽群書,曾任翰林院編修、奎章閣侍書學士等職,主持編纂《經世大典》,在文壇享有“當代宗匠”的美譽。

  其詩歌風格被摯友楊載評為“漢庭老吏”,以雅正醇厚、雍容平和著稱。作品多涉及朝廷典章、民生疾苦與個人感懷,兼具學術底蘊與文學才情。代表作《挽文山丞相》以“徒把金戈挽落暉,南冠無奈北風吹”的詩句,既緬懷文天祥的忠勇,又暗喻時局的無奈,沉郁蒼涼中盡顯風骨。另一首《聽雨》中“屏風圍坐鬢毿毿,獨對天涯雨一龕”,則以細膩筆觸勾勒出文人獨坐聽雨的心境,閑淡中藏著深沉的人生感慨。

  虞集論詩主張“宗唐得古”,強調詩歌應兼具“情致”與“法度”,其創作實踐與理論主張對元代詩壇影響深遠。

  楊載:“百戰健兒”的雄渾氣象

  楊載(1271—1323),字仲宏,浦城(今屬福建)人。他早年隱居杭州,潛心治學,四十歲后才步入仕途,曾任翰林院編修。雖仕途平淡,但其詩歌成就卻備受推崇,與虞集齊名。

  楊載的詩歌被虞集評為“百戰健兒”,以氣勢雄渾、章法嚴謹見長。他尤擅七言律詩,對仗精工,意境開闊,頗得盛唐律詩的精髓。《望海樓》一詩中“蜃氣朝浮紅霧滅,濤聲夜卷黑云來”兩句,以磅礴的筆觸描繪出海樓所見的壯闊景象,動靜相濟,極具視覺沖擊力。另一首《到京師》中“城雪初消薺菜生,角門深巷少人行”,則在細膩的景物描寫中暗藏初到京師的疏離感,于雄渾中見細膩。

  他還著有《詩法家數》,系統闡述詩歌創作的章法、句法與字法,對詩歌技巧的剖析極為精到,成為元代詩學理論的重要典籍。

  范梈:“秋空行云”的靈動灑脫

  范梈(1272—1330),字德機,號文白先生,臨江清江(今江西樟樹)人。他出身貧寒,幼年喪父,由寡母撫養成人,因事母至孝,三次棄官養母,被天下稱頌。其仕途輾轉于河北、江西、閩海等地,居官廉直,門無私謁。

  范梈作詩極力“摹古”,自謂“稿成,讀之不似古人,即削去改作”,時人初喻為“唐臨晉帖”,揭傒斯則更精準地評其為“秋空行云,晴雷卷雨,縱橫變化,出入無朕”。其詩歌風格多樣,既有沖淡閑遠之作,亦有靈動灑脫之篇。《得樟樹鎮便寄家書》中“收拾鄉心都在紙,兩聲社宇傍人啼”,以質樸語言道出客居他鄉的思鄉之情,真摯動人;《閩中苦雨》則以“雨腳如麻不見天,老夫深住萬峰前”,勾勒出閩中多雨的景象,語淡意遠。

  除詩歌創作外,范梈還著有《木天禁語》《詩字禁臠》等詩學著作,提出“篇法、句法、字法、氣象、家數、音節”的“六關”理論,對詩歌創作的技法進行了系統梳理。他兼工書法,漢隸與楷法皆稱一絕,趙孟頫曾言其隸法“我固當讓之”。

  揭傒斯:“三日新婦”的清麗婉約

  揭傒斯(1274—1344),字曼碩,龍興富州(今江西豐城)人。他早年家境貧寒,以教書為生,后經推薦步入仕途,官至翰林侍講學士,參與編纂《遼史》《金史》《宋史》。

  揭傒斯的詩歌被虞集評為“三日新婦”,以清麗婉約、情感真摯為特色。他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的`細微場景,以淺白語言傳遞深沉情感。《秋雁》一詩中“寒向江南暖,饑向江南飽。莫道江南惡,須道江南好”,借秋雁南飛的意象,暗喻北方戰亂中百姓對江南的向往,寓意深遠。《漁父》中“江頭日日風波起,一曲漁歌傲葛天”,則勾勒出漁父笑傲風波的形象,清麗中透著灑脫。

  他的散文創作亦頗具成就,文風簡潔典雅,與虞集、柳貫、黃溍并稱“元儒四家”。其詩歌中對民生疾苦的關注,如《食梨》中對“貧家有兒不得食”的悲憫,更顯其文人情懷。

  文學地位與深遠影響

  “元詩四大家”的出現,標志著元代詩歌走向成熟。他們繼承了唐詩的優良傳統,又結合元代社會現實與個人遭際,形成了各具特色又相互呼應的創作風貌。虞集的雅正、楊載的雄渾、范梈的靈動、揭傒斯的清麗,共同構建了元代詩歌的主流審美體系,打破了南北詩文的隔閡,實現了南北詩風的融合。

  在詩學理論上,四人皆重視詩歌的法度與傳統,其著作與主張為后世詩歌創作提供了重要借鑒。他們的詩歌不僅記錄了元代的社會風貌與文人心態,更在唐詩宋詞之后,為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為連接唐宋與明清詩歌的重要橋梁。

【國學人物:元詩四大家】相關文章:

國學常識之元詩四大家10-25

國學人物:漢賦四大家09-18

國學人物:元嘉三大家08-05

國學人物:吳中四杰07-04

國學人物:嚴復09-27

楷書四大家介紹12-12

南宋四大家介紹08-05

國學是怎么分類的-國學的分類方式07-27

國學經典之四大名記09-19

亚洲制服丝袜二区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无码视频乱码,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国产人妖视频一区二区
偷自拍亚洲综合在线不卡 |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麻豆 | 亚洲中文字幕姦 | 精品欧美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午夜片源在线看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