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漢語教學詞語搭配原則
你知道對外漢語教學詞語搭配原則是怎樣的嗎?你對對外漢語教學詞語搭配原則了解嗎?下面是yjbys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對外漢語教學詞語搭配原則,歡迎閱讀。
原則一:注重系統性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詞語搭配教學要注重系統性,表現在下列兩個方面:
(1)搭配知識的系統性,根據詞語搭配的類型,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既要教授詞語搭配的組合規則,也要強化學習者對高頻詞語搭配的記憶。
(2)教學內容安排上的系統性,詞語搭配教學應該貫穿于各個水平段的教學中,詞語搭配的教學內容根據學習者語言水平的不同有所不同,如動詞應該按照日常生活常用動詞向表抽象義動詞過渡;語體上也要從口語向正式語體過渡;同時也應了解學習者的表達需求,隨著語言水平的提高,學習者試圖表達的內容也不斷變化,從日常生活到抽象的感想、認識,無論哪個階段學習者對詞語搭配都有新的需求。
初級階段詞語搭配教學的目的是加強生詞的學習,比如學“做”的時候要教學生“做作業”等與學習者學習生活相關的高頻搭配。
中級階段要教重點生詞的高頻搭配,強調這些高頻搭配要整體記憶,每個詞的搭配要控制數量,比如學習“出現”,就要教“出現”的高頻搭配:“出現事故”“出現問題”等。
高級階段除了要注意詞語的典型搭配外,還應引導學習者理解詞語的語義和詞語搭配之間的關系,對一些高頻搭配、固定搭配做解析式講解,加深對漢語詞語搭配的理解。
原則二:范例教學和規則教學結合
根據漢語詞語搭配的特征,我們認為Skehan(1998) 提出的平行知識表征系統假設更符合漢語詞語搭配教學。他認為,語言知識在長期記憶中的儲存形式有兩種:
(1)以規則為基礎的分析性體系;
(2)以記憶為基礎的套語體系。
對于漢語詞語搭配教學,既需要學習范例,也需要學習規則。對于一些固定的搭配,范例教學比較好,比如“下定義”“起作用”“起名字”等,這些搭配穩定性較好,其中的動詞的語義也比較特殊,所以整體輸入較好,語言學習是一個逐漸積累范例的過程,流利運用語言的基礎就是儲存在記憶中的、過去經歷過的大量的語言范例。對于一些限制程度不高的搭配,如:“實現目標、達到目的”,既要學習組合規則還要強化范例學習。對于自由搭配主要強調搭配的語義規律,學習者學會搭配的規則,可以根據規則,輸出詞語搭配。
總的來看,根據漢語動詞動賓V+N搭配的特點,我們認為,詞語搭配上規則教學和范例教學相互融合適合于所有搭配類型的教學。
一、準確性原則:緊扣語義與語法邏輯
準確性是詞語搭配教學的基礎,需從語義契合度與語法規則兩方面把控。語義上,要讓留學生理解詞語的核心義項與搭配范圍,例如 “吃” 的搭配對象需是 “可食用的事物”,可搭配 “米飯、水果”,卻不能搭配 “書、衣服”;“晴朗” 常形容 “天氣、天空”,而非 “心情、成績”。語法上,需明確詞性組合規律,如形容詞 + 名詞(“可愛的小狗”)、動詞 + 賓語(“看電影”)、副詞 + 形容詞(“非常開心”),避免出現 “很跑”“漂亮地跳舞” 等詞性誤用。教學中可通過對比錯誤案例,讓學習者直觀感知搭配邊界,例如呈現 “喝牛奶(正確)” 與 “喝面包(錯誤)”,強化語義與語法的雙重約束。
二、實用性原則:聚焦高頻生活場景
對外漢語教學的核心目標是幫助留學生解決實際交際需求,因此詞語搭配需優先選擇生活高頻場景。例如日常交流中 “吃飯、購物、問路” 相關的搭配,如 “買東西(而非 “購東西”)”“問時間(而非 “詢時間”)”;學習場景中 “記筆記、寫作業、背單詞” 等搭配;出行場景中 “坐地鐵、打車、走路” 等表達。這些搭配貼近留學生的日常,學會后能快速應用于實踐,增強學習成就感。同時,需避免過度講解生僻搭配,如 “擘畫藍圖”“賡續文脈” 等書面化表達,可待學習者漢語水平提升后再逐步滲透。
三、循序漸進原則:匹配學習者漢語水平
需根據留學生的漢語水平(初級、中級、高級)分層設計搭配教學內容,避免 “一步到位” 增加學習負擔。初級階段以基礎固定搭配為主,如 “喝開水、穿衣服、玩游戲”,這類搭配結構簡單、語義明確,適合建立基礎搭配認知;中級階段可引入靈活搭配,如 “打” 的多義搭配(“打電話、打籃球、打毛衣”),通過語境對比讓學習者理解不同搭配的語義差異;高級階段則可拓展同義搭配與反義搭配,如 “美麗 — 漂亮” 的同義搭配(“美麗的風景 / 漂亮的風景”)、“喜歡 — 討厭” 的反義搭配(“喜歡看書 / 討厭看書”),同時講解搭配的語體差異,如 “誕辰(書面)— 生日(口語)”。分層教學能讓學習者逐步積累,降低混淆概率。
四、語境化原則:在具體場景中講解搭配
漢語詞語搭配常依賴語境,脫離語境的孤立講解易導致學習者機械記憶。教學中需將搭配融入具體場景,通過對話、短文、生活案例等讓搭配 “活” 起來。例如講解 “整理” 的搭配時,可創設 “整理房間” 的場景:“周末我要整理房間,先整理書本,再整理衣服,最后整理桌子。” 通過場景描述,學習者能理解 “整理” 可搭配 “房間、書本、衣服、桌子” 等具體事物;講解 “熱情” 的搭配時,可設計對話:“服務員很熱情,給我們推薦了好吃的菜;朋友很熱情,幫我搬行李。” 讓學習者感知 “熱情” 可形容 “人”,且常與 “服務、幫助” 等行為關聯。語境化教學能幫助學習者理解搭配的使用場景,避免死記硬背。
五、對比性原則:強化母語與漢語的搭配差異
留學生的母語搭配習慣易遷移到漢語學習中,導致 “負遷移” 錯誤,例如英語 “eat soup”(喝湯)遷移到漢語中可能出現 “吃湯” 的錯誤。因此教學中需主動對比漢語與學習者母語的搭配差異,提前預判易錯點。例如針對英語母語者,可對比 “drink soup(漢語:喝湯)”“wear glasses(漢語:戴眼鏡)”“open the light(漢語:開燈)”;針對日語母語者,可對比 “電話をかける(日語:打電話)— 漢語:打電話(而非 “掛電話”,“掛電話” 在漢語中是 “結束通話”)”。通過對比,幫助學習者打破母語思維定式,建立漢語專屬的搭配邏輯。
【對外漢語教學詞語搭配原則】相關文章:
對外漢語教學中詞語搭配的教學原則10-05
盤點對外漢語教學原則與策略07-14
對外漢語語音教學方法及原則10-18
對外漢語教學中詞語辨析思路及示例06-24
服裝顏色搭配的原則09-19
家居顏色搭配原則11-02
插花搭配的技巧與原則06-19
家居色彩搭配原則08-20
服裝搭配的幾點原則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