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兒童心理健康的標準
導讀:衡量兒童心理健康的標準有哪些?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那么衡量兒童心理健康的標準到底有哪些呢?小編現在就來告訴大家:衡量兒童心理健康的標準到底有哪些?請知曉。
一、衡量兒童心理健康的標準
1、家長在關心孩子身體健康的同時,還應當重視心理健康。以下8個方面是衡量兒童心理健康的一般標準。
(1)智能發育正常,智力商數在70以上。
(2)孩子的性格活潑開朗,能自然流露自己的思想情感,不掩飾內心的喜、怒、哀、樂。
(3)對生活充滿信心,情緒的穩定性好,心境經常處于歡樂愉快的狀態。
(4)孩子求知欲強,喜歡觀察事物,探索周圍環境,思想敏捷。能集中注意力,專心致志做一件事。
(5)遇到困難和挫折不退縮,有較強的自信心和自制力,受到挫折所引起的不良情緒,都能很快釋放,不抑郁于心里。
(6)能夠正確認識自己,不僅知道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也了解自己的興趣、特長,有符合實際的發展目標。
(7)與人交際真誠,和諧相處,團結友愛,喜歡參加集體活動。尊重別人,樂于助人,富有同情心。
(8)適應紀律約束,有良好的行為習慣。能夠正確對待現實,適應環境,接受新事物。
2、同樣,兒童不健康心理也會表現在行為、學習情況、精神等各個方面,主要包括:
(1)行為障礙
退縮行為:其典型表現有膽怯、畏懼、孤獨等,會嚴重影響他的學習和社交能力;兒童不良習慣: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攏頭發等;兒童多動癥:主要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和動作過多影響學習;兒童的反社會行為:有這類行為的兒童,均稱為問題兒童,除那些明顯的違法行為外,還包括粗暴、不尊重別人、不服從教導、不遵守紀律、表現攻擊性或反抗性行為。
(2)學習困難
除智力落后、兒童多動癥、軀體疾病等原因外,還有一個令兒童學習困難的常見原因,即特定心理能力發育障礙,這種孩子智力正常,但某方面的功能缺乏,如閱讀困難、缺少“數”的概念、語言感受或表達困難等,這是一種病態,應盡早作心理治療和特殊訓練。
(3)兒童神經癥
患兒有焦慮、恐怖、強迫、睡眠不良等神經癥的表現,或有某一查不出原因,卻又久治不愈的軀體癥狀,如心悸、頭痛、腹痛等。一般來說,兒童神經癥預后良好,但如癥狀持續存在,則必然導致學習障礙和適應困難。
(4)嬰兒孤獨癥
主要表現為極度孤獨,言語社交能力差,對無生命的物體或動物特別依戀,而對親人則特別的冷淡,以及強迫地堅持對環境、日常慣例和行動的同一格式,不允許變更等,如不早期發現予以積極治療,預后極差。
(5)兒童精神病
早期癥狀不明顯,常表現為性情改變、經常發呆或由活潑變得呆板沉默、學習成績下降等,逐漸出現奇特行為或言語。
3、在培養孩子形成健康心理的過程中,關鍵在父母。
在臨床病例中,大部分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都在父母身上,父母離異的單親家庭、父母關系不好總吵架、父母脾氣暴躁等家庭的孩子,心理問題最多。也就是說,孩子的心理活動和變化是在家庭氛圍、父母的各種行為和想法等各方面的影響下形成的,尤其是學齡期前的孩子。
因此,提高父母文化水平,營造家庭和睦氣氛,保持家長與教師的溝通,加強對孩子的教育等,是預防兒童心理行為障礙的重要前提。井麗娟建議,要想使自己的孩子保持心理衛生,具體應從以下幾點入手:父母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能客觀地觀察、分析和處理事情,始終保持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控制情緒,保持心理平衡;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每一個人根據自己實際情況出發,有規律地生活,避免持續的精神緊張和腦力的過度疲勞,提倡積極的休息,注意勞逸結合,積極參加體育鍛煉;鼓勵孩子廣交良師益友,積極參加社交活動。
二、兒童心理健康的好處
很多父母忙于工作,忙于賺錢養家,而疏于對孩子心理的安慰。社會問題都與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有關聯。人不是機器,小孩子更需要父母的愛,愛也不是用金錢物質衡量。孩子要想健康不僅身體要健康,心理健康同樣不能忽視,父母應多給予孩子心理教育,最好是從小做起。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更離不開親情。親情是最天然的和諧劑、營養素和定心丸。嬰幼兒長久地處在自己熟知的母親身邊,就能避免產生害怕的情緒,繼而避免出現易哭鬧等情緒障礙。孩子自出生后,就不斷接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和刺激,形成條件反射,這標志著其心理活動的萌芽和發展。母親應多給孩子必要的愛撫和情感依托,這對嬰幼兒心理發育有很大幫助。
從在媽媽肚子里開始,孩子的心理就開始發育,許多家長都認為未滿周歲的嬰幼兒什么都不懂,給他吃飽睡好就足夠了。周歲前是孩子成長的輝煌期,同時也是脆弱期,如果心理養護不當,很容易使孩子將來在性格、心理上出現問題。為培養嬰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家長在護理期間多逗孩子,說說話,唱唱兒歌,傳達自己輕松愉快的心情,既能增進孩子聽力,又可培養其樂觀情緒。
家長要促使孩子逐步適應環境和外界刺激,家庭氣氛會對孩子的心理成長帶來一些影響。一些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剛出生時,和成人離家一樣有戀巢心理。因此,要在一定時期內延續子宮時代的環境和習慣,如抱孩子時將他的頭擱在媽媽心臟處,讓他能聽到媽媽熟悉的心跳。為了鍛煉孩子承受外界刺激的能力,還可以幫他做些輕柔的運動,緩解肌肉緊張,如抬頭、翻身、站立、四肢伸展等。當然,這些訓練應逐步加強,而不是給予“突襲”。
另外,家長及時對嬰幼兒進行早期智力開發。一位母親說,在她的孩子6個月左右時,她每天都定時翻看色彩鮮艷的兒童讀物,在她講述書中內容時,孩了聽得很專注。有一次,她翻書略作停頓,孩子竟表現出煩躁、欲哭等情緒,直到她重新開始翻閱,孩子才安定下來,結果這個孩子長大后不僅愛看書,學習也頗自覺。這說明孩子小時候的習慣對未來的學習方式有著很大的影響。
孩子的心理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父母不可盲目樂觀,心理養護的成功并不意味著從此高枕無憂。心理養護得當的嬰幼兒一般不認生,也不愛無故哭鬧,并能很快適應陌生環境,表現活潑機靈。不過,家長也不要因怕造成心理負面效應而對孩子過分溺愛,因為溺愛常常是導致“問題孩子”出現的重要原因。
母愛能促進嬰幼兒健康地生長,給孩子講故事,故事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家長不要認為“吃奶的孩子不懂事”,忽略嬰幼兒的心理養護。“望子成龍”的巨大工程,在“龍”出世的那一刻,就該破土動工了。為了避免孩子因環境的突然改變而產生心理不適應,父母最好留在孩子身邊工作,能補出遠門打工、工作最好不過了。
總之,兒童心理健康問題不能忽視,父母應多給予孩子心理教育,最好是從小做起。
【衡量兒童心理健康的標準】相關文章:
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標準11-16
兒童心理健康的標準10-01
雅思口語衡量標準與方法06-18
少年兒童心理健康標準07-20
心理健康的標準-心理健康標準有哪些08-17
雅思口語衡量標準與高分秘籍11-26
心理健康的標準10-01
雅思口語考試衡量標準和高分技巧08-19
如何衡量雅思口語水平的標準與訓練方法06-18
怎么衡量雅思口語水平的標準及訓練方法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