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書籍:路遙《人生》

時間:2025-10-08 10:40:27 曉映 勵志書籍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勵志書籍推薦:路遙《人生》

  《人生》是真正奠定路遙創作基礎的一部經典作品。路遙,原名王衛國,中國當代農村作家,生于1949年陜北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里。下面是有關勵志書籍:路遙《人生》內容,歡迎閱讀。

勵志書籍推薦:路遙《人生》

  《人生》是路遙的一部中篇小說,發表于1982年,它以改革時期陜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時空背景,敘述了高中畢業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這樣人生的變化過程。高加林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構成了故事發展的矛盾,也正是體現那種艱難選擇的悲劇。

  【作者】

  路遙,(1949—1992)原名王衛國,1949年12月3日生于陜西榆林市清澗縣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7歲時因為家里困難被過繼給延川縣農村的伯父。曾在延川縣立中學學習,1969年回鄉務農。這段時間里他做過許多臨時性的工作,并在農村一小學中教過一年書。1973年進入延安大學中文系學習,其間開始文學創作。大學畢業后,任《陜西文藝》(今為《延河》)編 輯。1980年發表《驚人動魄的一幕》,獲得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1982年發表中篇小說《人生》,后被改編為電影,轟動全國。1988年完成百萬字的長篇巨著《平凡的世界》,這部小說以其恢宏的氣勢和史詩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現了改革時代中國城鄉的社會生活和人們思想情感的巨大變遷,還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電臺廣播。路遙因此而榮獲茅盾文學獎。

  【書評】道路遠且長,一直向上

  路遙在他的小說《人生》的開篇引用了這樣一句話:“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正是這句飽含哲理的話促使我翻開了這本書。

  坦白說,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再從頭來看小說中描寫的人民公社,分配工作等等遙遠年代的名詞,不由得覺得陌生和隔閡,但是從一詠三嘆的故事情節,以及過去文化食糧極度匱乏的社會背景來看,當年這部小說引起轟動實屬正常。

  路遙在小說中刻畫了一個心高氣傲,性格倔強的年輕人高加林的形象,他是那個時代優秀青年的代表——渴望憑借個人能力改變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身份。可是,他的民辦教師資格被人頂替,經過煎熬和等待好不容易被調動到縣城當上了干部,此時的他感到農村的戀人劉巧珍已經配不上自己,于是轉投縣城播音員黃亞萍的懷抱,最后卻因為感情上的糾葛被人告發了走后門的秘密,最終被退回了農村,而此時一心愛他的劉巧珍早已嫁給了老實本分的馬拴,再也沒有人來安撫他受傷的心靈……

  到底應該怎樣去評價主人公高加林呢?我認為單純的指責他喜新厭舊,結果遭到了命運的懲罰是不夠深刻的。我們可以想像不識字的劉巧珍和通訊員高加林之間的代溝有多么嚴重,巧珍只會和他嘮叨莊里的水井修好了,老母豬又下了幾個崽子,完全無法進入高加林的內心深處,即便當初他們在一起,也是他遭受打擊極度需要人安慰的結果。書中這樣評價可憐的巧珍我認為十分的生動:“再說些什么呢?她自己也不知道了。她除過這些事,還再能說些什么!她絕說不出十四種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復合能源!”可以說農民劉巧珍和知識分子高加林之間的愛情悲劇是從一開始就注定了的,愛情并不只是簡單的相濡以沫,還需要精神上的共鳴,兩個人必須要相配。其實高加林老早就發現了兩人之間的遙遠距離,只不過在他痛苦和困頓的時候,他舍不得放棄劉巧珍這個美麗而溫順的女子,一旦他來到了廣闊的天地,發現自己還能夠飛得更高,便能夠痛下決心,將劉巧珍棄之如敝屣。有句話“誰比誰清醒,所以,誰比誰殘酷。”用在他們的身上,實在是再恰當不過。

  在就業自由的今天,我們再也不必在意所謂國家分配這碼事,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而上進青年高加林,卻被那個時代打回了原型,最終還是擺脫不了當農民的命運。可是我的心里對他還是由衷贊賞,當他來到城市,受到城里人的蔑視時,告訴自己一定不能放棄,他心里說:“我非要到這里來不可!我有文化,有知識,我比這里生活的年輕人哪一點差?我為什么要受這樣的屈辱呢?”這樣的想法令人動容。難怪把高加林的民辦教師身份去掉的公社書記高明樓一直擔心這個性子很硬的年輕人將來有朝一日飛黃騰達,回來找他的麻煩,所以心里總是惦記著找機會來化解他們之間的怨恨,可見有前途的年輕人誰都害怕,因為他們的將來無法限量。我相信以高加林的性格和才華,他遲早會成就一番事業,而不是終其一生作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

  對于作者最終所揭示出來的全書的主旨我不太認同,他借德順老漢的口告訴高加林農村也有遠大的前程,這實在是有著很大的局限性,如果高加林認同了老漢的話,那么他將羈絆一生,永遠無法走出這個小山村。只有時時刻刻想著去遠方的人才能夠飛得更高更遠。作者所謂的深奧的人生課題實際上是非常消極和頹廢的,一個安于貧窮和困頓的老光棍的人生哲學怎么會被上進青年高加林所接受實在讓人費解。或許他只是暫時借用來逃避一下現實,鋒芒遲早又要顯露出來。如果是我來寫結尾的話,高加林會在一個寂靜的夜晚離開生他養他的山村,去不可知的遠方找尋自己的夢想,既然目標是地平線,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難道不是嗎?

  路遙的這部小說揭示了人生的不可知性,一個人的生活道路總是曲曲折折充滿了冒險和挑戰,唯有始終積極向上方能免受命運摧殘。當年高加林的形象激勵了千千萬萬迷茫的青年,馬云當年踩三輪車的時候看了《人生》,意識到只要不放棄就總有機會,于是他后來成了億萬富翁。但愿發表于1982年的這部中篇小說,能夠影響更多的人。

  創作背景

  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商品經濟的活躍打破了農村的僵持與保守,具有現代文明的城市開始對一直困守在土地的農民產生強烈的誘惑。特別是在青年心中引起巨大的騷動,他們開始對自己的生活及周圍的世界產生懷疑與不滿。

  20世紀80年代,中國戶籍制度清晰地將公民分為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在這種固態格式化的身份制度下,中國社會形成了獨特的社會地理景觀:鄉村景觀和城市景觀;與這兩種景觀相對應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經濟制度和生存方式、文化特征、價值觀念。由此導致了中國社會最重要的社會差異;城鄉差別。同時,國家還通過各種舉措在主觀上強化這種差異。警如在勞動分配制度上,城市工作的工人、教師、職員每月有固定的工資收入,有相對完善的醫療制度、退休制度,同時還可以享受國家各種福利待遇。而在鄉村,農民不僅要按時按量向國家交納糧食,在很長的時期內只能有限度地支配自己的勞動產品。并且,農民還要完成國家規定的各種稅費。參與無償的勞作(例如大規模強制性的農田水利建設)。而國家采取的各種政策將農民強制性地限制在土地上。這些政策的實施直接導致了農民在整個社會發展中長時間處于相對貧困的狀態中。因此,可以說在這種基本的身份差異之下,城市和鄉村作為兩個基本對立的概念被凸顯了出來。這是一個作為卑賤農民和一個高貴知識分子的對立,普通百姓和達官顯貴的對立。

  《人生》就是在城市的場景中展開,似乎一切都處于城市的控制下,甚至鄉下人天生就應該在城里人面前低人一等。這種強烈的等級觀念、城鄉差異在小說中被強化。

  當路遙年輕時不停地奔波在城市與鄉村時,他最為熟悉的生活即是“城市交叉地帶”,充滿生氣和機遇的城市生活對于像他那樣的身處封閉而又貧困的農村知識青年構成了一種雙重的刺激,不論在物質還是在精神上。路遙思考并理解了這一現象,在城市化的浪潮洶涌而來的種種沖擊中,他提出了農村知識青年該如何做出選擇。

  早在大學讀書時,路遙閱讀了大量的經典名著,并對新中國的文學成就進行了一翻巡視。他發現以前的小說帶有某種臉譜化的傾向,正如兒童眼中將電影中的人物形象簡單分為“好人”和“壞蛋“,而人的思想是復雜的、多變的,絕對不能將復雜的人性這樣簡單的劃分,這種思考體現在《人生》的主人公高加林身上。

【勵志書籍:路遙《人生》】相關文章:

路遙人生經典語錄04-28

路遙人生經典語錄09-19

人生 路遙經典語錄01-16

路遙《人生》經典語錄07-16

勵志書籍推薦(人生必讀)05-06

感悟人生勵志書籍推薦09-20

路遙人生經典語錄集錦09-02

人生必讀勵志書籍:《思考致富》09-28

青春勵志書籍《人生不設限》11-13

亚洲制服丝袜二区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无码视频乱码,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国产人妖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日本三级中文字幕 | 日韩欧美精品在线 | 久久中文亚洲资源站 | 亚洲精品成a人片在线观看 尹人久久久香蕉精品 | 五月天狠狠爱-伊人久久综合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