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顯示:只有不到20%的人在真正“適合”自己的職位上工作,而且由于他們對職業生涯分析透徹,發展前景廣闊;近50%的人與職位的契合度只達到基本合格水平,許多局限性造成他們的就業范圍十分狹窄;剩下的就是個人與工作不能匹配的人群,他們始終徘徊在“理想的工作”之外。
我的一個朋友小王,當初選專業的時候沒有任何概念,最后糊里糊涂地選擇了電氣工程專業。結果,進大學沒有多久他就發覺自己的選擇是個錯誤,但為了一張文憑只能硬著頭皮學下去。事實上,小王的興趣愛好偏向于文學,進入大學后,長期擔任校刊主編,并從事與宣傳相關的工作,積累了不少辦事能力和工作經驗。如今,他面臨擇業關頭,卻希望從事金融營銷工作。
有了這樣的思想波動后,他感到非常困惑,因此來到職介中心征求意見:適合自己的工作在哪里?要回答這一問題,關鍵要搞清楚兩條:
第一:什么是適合的工作?
“適合”的工作有三個考量標準:
工作性質與工作內容
工作性質與工作內容要符合個人職業興趣,能夠激發人的工作熱情和職業志趣,并且個人的能力(包括通用能力結構、專業知識和技能等)能夠滿足工作需要,達到工作標準。也就是說,個人通過努力能夠勝任工作,工作反過來也能夠為個人能力的充分發揮提供有效平臺。
個人發展空間
適合的工作應該讓從業者看到個人的發展空間、事業發展的前景。也許這個工作并不是職業者的終極目標,但是它能夠讓職業人明確從這個工作中能得到的鍛煉機會和晉升范圍。
薪資待遇
工作的薪資待遇能夠客觀體現個人的職業價值,即使在職業人實施職業轉型、職能轉換過程中出現價格起伏,這個起伏也應完全在職業人的接受范圍之內。
第二:如何找到適合的工作?(你的職業方向定位)
找到適合工作有兩大步驟:
自我分析
既包括心理學層面的客觀評價,也包括對以往經歷的價值點評估。這些信息實質上是進行個人職業定位的元素,比如個人的人格特征、性格特點和興趣類型等,它們對確定職業基本方向有著核心指導意義。另外,要對個人的教育背景、工作情況進行詳細分析,要從以往的職業行為中獲取職業價值點。然后根據個人實際情況,整合個人的專業技術、學識、能力和(工作與行業)經驗等,在職場中尋找到適合個人興趣、認可個人職業價值的職種、職位。這個復雜的流程才是真正科學客觀的職業定位。
落實切入點,實施生涯規劃
明確了切入點,就要付出一切努力實現它。只有實際的工作才代表著個人的職業發展進入了快車道。如果沒有切實可行的職業生涯計劃,個人的職業行為將處于盲目狀態,極有可能為了"高位高薪"偏離了發展道路。
個人與工作如果能夠高度契合,個人、公司和社會無疑都能實現利益最大化。當社會體制還無法完全實現對人力資源的最優配置,如果個人對自己真正適合什么工作、如何獲得適合的工作等基本問題缺乏概念,那么將會在今后的社會、職場中被逐步淘汰。所以,必須找到實際的"適合"工作載體,才能不斷向職業成功邁進。
根據以上分析,最后我們給小王的建議是:對他來說,從事與所學專業有關的工作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工作如果缺少興趣與熱情是不能長久的,而如果去從事營銷方面的工作,相對于相同起點但專業更對口的其他大學畢業生來說,他理論知識的缺乏一定會削弱競爭力,從而增加就業阻力。因此,去干編輯或記者這類與文字相關的職業或許是較好的選擇。當然這只是個建議,他也可以根據更深入透徹的分析來進行更為長遠的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