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數學:比和比例知識點
上學期間,看到知識點,都是先收藏再說吧!知識點就是一些常考的內容,或者考試經常出題的地方。相信很多人都在為知識點發愁,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升初數學:比和比例知識點,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1.比的意義和性質
(1) 比的意義
兩個數相除又叫做兩個數的比。
:是比號,讀作比。比號前面的數叫做比的前項,比號后面的數叫做比的后項。比的前項除以后項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同除法比較,比的前項相當于被除數,后項相當于除數,比值相當于商。
比值通常用分數表示,也可以用小數表示,有時也可能是整數。
比的后項不能是零。
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可知比的前項相當于分子,后項相當于分母,比值相當于分數值。
(2)比的性質
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比值不變,這叫做比的基本性質。
(3) 求比值和化簡比
求比值的方法:用比的前項除以后項,它的結果是一個數值可以是整數,也可以是小數或分數。
根據比的基本性質可以把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它的結果必須是一個最簡比,即前、后項是互質的數。
(4)比例尺
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
要求會求比例尺;已知圖上距離和比例尺求實際距離;已知實際距離和比例尺求圖上距離。
線段比例尺:在圖上附有一條注有數目的線段,用來表示和地面上相對應的實際距離。
(5)按比例分配
在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來進行分配。這種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方法:首先求出各部分占總量的幾分之幾,然后求出總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
2 比例的意義和性質
(1) 比例的意義
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叫做比例的項。
兩端的兩項叫做外項,中間的兩項叫做內項。
(2)比例的性質
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兩個內向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3)解比例
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求出這個數比例中的另外一個未知項。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做解比例。
3 正比例和反比例
(1) 成正比例的量
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這兩種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他們的關系叫做正比例關系。
用字母表示y/x=k(一定)
(2)成反比例的量
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積一定,這兩種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他們的關系叫做反比例關系。
用字母表示xy=k(一定)
1.比的意義:兩個數相除又叫做兩個數的比。
比例的意義: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求比值:比的前項除以比的后項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3.比的基本性質:比的前項和后項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比值不變。
比例的基本性質: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
4.應用比的基本性質可以化簡比;
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判斷兩個比是否能組成比例,也可以求比例里的未知項,也就是解比例。
5.用字母表示比與除法和分數的關系。
a:b=ab=(b0)
6.比例尺:我們把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叫做這幅圖的比例尺。
7.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
或=比例尺
實際距離=圖上距離比例尺 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
8.求比值的方法:根據比值的意義,用前項除以后項,結果是一個數。
化簡比的方法:根據比的基本性質,把比的前項和后項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數(零除外),結果是一個最簡整數比。
9.正比例關系: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這兩種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們之間的關系叫做正比例關系。
用式子表示:=k(一定),用圖表示正比例關系是一條直線。
10.反比例關系: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積一定,這兩種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們之間的關系叫做反比例關系。
用式子表示:xy=k(一定),用圖表示反比例關系是一條曲線。
核心性質:解題的 “金鑰匙”
1. 比的基本性質
性質內容: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 除外),比值不變。
應用場景:化簡比(把比化成 “前項和后項互質” 的最簡整數比)。
例 1:化簡 12:18
步驟:前項和后項同時除以最大公因數 6 → 12÷6 : 18÷6 = 2:3(2 和 3 互質,是最簡比)。
例 2:化簡 0.4:0.6
步驟:先把小數化成整數(同時乘 10)→ 4:6,再化簡 → 2:3。
例 3:化簡 1/3 : 2/5
步驟:前項和后項同時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數 15 → (1/3×15) : (2/5×15) = 5:6。
2. 比例的基本性質
性質內容: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簡稱 “外項積 = 內項積”)。
應用場景:
(1)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計算兩個比的比值,或驗證 “外項積是否等于內項積”。
例:判斷 2:3 和 4:6 能否組成比例?
方法 1:比值法 → 2:3=2/3,4:6=2/3,比值相等,能組成比例。
方法 2:外項積 = 內項積 → 外項 2×6=12,內項 3×4=12,積相等,能組成比例。
(2)解比例(求比例中未知的項,常用 “x” 表示)。
例:解比例 3:x = 6:8
步驟:① 根據比例性質寫等式 → 6x = 3×8;② 計算右邊 → 6x = 24;③ 求 x → x=4。
【小升初數學:比和比例知識點】相關文章:
小升初數學比和比例知識點09-22
小升初數學《比和比例》知識點復習10-16
小升初數學比和比例06-26
小升初數學數學知識點之比和比例08-13
長沙小升初數學比和比例必考知識點10-03
最新小升初數學知識點比和比例06-07
數學比和比例知識點小升初總復習資料10-12
小升初數學基礎知識:比和比例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