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企業遞延所得稅的核算
所得稅準則引入了新的所得稅會計核算方法一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其中涉及當期所得稅及遞延所得稅的核算,與原準則的納稅影響會計法相比,發生了根本性改變。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于企業遞延所得稅的核算,一起來看看吧。
一、遞延所得稅費用的計算
遞延所得稅費用等于遞延所得稅負債發生額減去遞延所得稅資產發生額,再減去遞延所得稅負債轉回的金額,最后加上遞延所得稅資產轉回的金額。這一計算公式反映了遞延所得稅費用與遞延所得稅負債和資產變動之間的關系。
二、遞延所得稅負債與資產的確認與計量
遞延所得稅負債的確認:當企業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在可預見的未來很可能轉回,且未來期間很可能獲得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用以抵扣時,應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
遞延所得稅資產的確認:企業對于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可能產生的未來經濟利益,應以很可能取得用來抵扣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應納稅所得額為限,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
三、遞延所得稅的核算流程
確定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和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根據適用的企業所得稅稅率,計算遞延所得稅負債和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期末余額。
比較遞延所得稅負債和資產的期初與期末余額,確定本期發生額及轉回額。
應用遞延所得稅費用的計算公式,得出本期應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費用。
四、相關法規依據
企業所得稅遞延所得稅的核算應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的相關規定。盡管上述法規并未直接給出遞延所得稅的具體計算公式,但提供了所得稅核算的基本原則和方法,為遞延所得稅的核算提供了法律依據。
核算內容
遞延稅款科目的借貸方分別核算的內容是:
借方核算(資產類):轉回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x稅率,發生的可抵減時間性差異x稅率,債務法下遞延稅款余額是借方時稅率增加,遞延稅款余額是貸方時稅率減少。
貸方核算(負債類):發生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x稅率,轉回的可抵減時間性差異x稅率。債務法下遞延稅款余額是貸方時稅率增加,遞延稅款余額是借方時稅率減少。
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會計處理解釋
首先要明白,損益表中“所得稅費用”是企業自己根據利潤計算出來的稅費,而資產負債表里面的“應交稅費”,這個是給稅務局的稅費,兩者不一樣。他們之間就差了一個納稅差異。通過會計分錄來看一下:
1、按照企業的利潤計算的實際應該繳納的所得稅
借:所得稅費用
貸:應交稅費——企業所得稅
2、由于納稅差異的存在產生了遞延所得稅資產,遞延所得稅資產影響的所得稅費用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貸:所得稅費用
3、遞延所得稅負債影響的所得稅
借:所得稅費用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
上面三個分錄合起來,就是
借:所得稅費用
遞延所得稅資產
貸:應交稅費——企業所得稅
遞延所得稅負債
下面舉個例子說明。
假設企業2007年利潤是1000萬,其中計提壞賬100萬,那么企業計算的“所得稅費用”就是:1000x25%=250萬。分錄分別是:
計提壞賬:
借:資產減值損失 100
貸:壞賬準備 100
按照稅法,壞賬準備計提的時候,是不能稅前抵扣的。也就是說,這100萬的減值損失要加回來。那么計算稅法納稅的基礎就是 1000+100=1100萬。“應交稅費”=1100x25%=275萬。
差額25萬(275-250)就是資產減值損失造成的,這個差異形成“遞延所得稅資產”,會計處理:
借:所得稅費用 250
遞延所得稅資產 25
貸:應交稅費 275
2008年,企業實際發生壞賬100萬,利潤是1000萬,沒有其他納稅調整事項,沒有形成新的壞賬。
會計處理:
核銷壞賬:
借:壞賬準備 100
貸:應收賬款 100
企業計算的“所得稅費用”:1000x25%=250
會計處理:
借:所得稅費用 250
貸:遞延所得稅資產 25 (核銷之前計提的遞延所得稅資產)
應交稅費 225 (倒擠出來)
從這筆分錄可以看到,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抵稅作用了,如果沒有之前計提的遞延所得稅資產,那么稅務局計算的“應交稅費”就是1000x25%=250,現在少交了25萬,就是遞延所得稅資產的功勞。
【企業遞延所得稅的核算】相關文章:
企業遞延所得稅計算方法201710-21
企業清算企業所得稅及個人所得稅處理技巧11-13
淺析企業物流成本核算08-08
企業如何進行納稅籌劃(企業所得稅)07-26
新企業所得稅的納稅籌劃08-10
企業所得稅的納稅籌劃要點09-23
關于企業清算資產的所得稅處理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