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師資格考試《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題
在學習、工作中,只要有考核要求,就會有考試題,考試題可以幫助參考者清楚地認識自己的知識掌握程度。什么樣的考試題才是好考試題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學教師資格考試《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題,歡迎閱讀與收藏。
中學教師資格考試《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題 1
1.“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現象,典型地表現了注意的( )。
A.指向性
B.集中性
C.穩定性
D.分配
2.看到某件物品時常被其常用的用途所束縛,很難想到它別的方面的功能。這種現象稱為( )。
A.習慣
B.定勢
C.功能固著
D.定向
3.學生在解決一個問題之后,以后遇到類似的問題還會,采取先前的思維模式去解題,這種現象屬于( )。
A.原型啟發
B.定勢
C.遷移作用
D.功能固著
4.( )強調學習過程是學生主動構建自己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信息意義的主動重構者。
A.有意義的接受學習論
B.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
C.信息加工的學習理論
D.聯結主義學習理論
5.桑代克的嘗試錯誤理論是通過以下哪一經典實驗得出的?( )
A.黑猩猩問題解決實驗
B.餓貓“迷籠”實驗
C.小白鼠走迷津實驗
D.白鼠“迷箱”實驗
6.當學生取得好的成績后,教師和家長給予表揚和鼓勵,這符合桑代克學習規律中的( )。
A.準備律
B.練習律
C.效果律
D.動機律
7.很多留學生剛來中國學習漢語時,會把“銀行”錯認成“很行”,這其中體現的心理學現象是( )。
A.刺激的分化
B.刺激的泛化
C.條件反射
D.記憶術策略
8.在日常教學中,由于學生表現良好,教師減少其家庭作業的量,教師這樣的行為稱為( )。
A.正強化
B.負強化
C.懲罰
D.消退
9.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個體要求通過學習使自己的價值、潛能、個性得到發揮,這屬于( )。
A.安全的需要
B.歸屬與愛的需要
C.尊重的需要
D.自我實現的需要
10.根據韋納的成敗歸因理論,把成敗的責任歸因于努力程度,這屬于( )。
A.穩定的外在的'歸因
B.不穩定的內在的歸因
C.穩定的可控歸因
D.不穩定的可控歸因
11.根據韋納的成敗歸因理論,以下哪類成敗的責任歸因屬于穩定的內在的不可控歸因?( )
A.運氣好壞
B.能力高低
C.身體狀況
D.外界環境
12.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教師利用榜樣的作用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這屬于( )。
A.直接強化
B.替代性強化
C.自我強化
D.負強化
13.“舉一反三”、“聞一知十”等屬于以下哪種遷移?( )
A.同化性遷移
B.順應性遷移
C.重組性遷移
D.具體遷移
14.在現代遷移理論中,提出認知結構遷移理論的是( )。
A.桑代克
B.賈德
C.奧蘇伯爾
D.安德森
15.根據遷移內容的不同抽象與概括水平進行劃分,可以分為( )。
A.水平遷移和垂直遷移
B.正遷移與負遷移
C.一般遷移與具體遷移
D.同化性遷移、順應遷移和重組性遷移
16.有人記憶馬克思生日“1818年5月5日”時聯想為“馬克思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資產階級嗚嗚地哭”,是運用了哪種記憶術?( )
A.縮簡
B.諧音聯想法
C.關鍵詞法
D.語義聯想法
17.將“青蛙桌子”想象為青蛙在桌子上跳來跳去,是運用了哪種記憶術?( )
A.縮簡
B.諧音聯想法
C.關鍵詞法
D.視覺想象法
18.學習者運用縮簡和編歌訣的方法幫助記憶知識的學習策略屬于( )。
A.組織策略
B.精細加工策略
C.復述策略
D.元認知策略
二、辨析題
19.根據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理論,強化分正強化和負強化。無論是正強化還是負強化,其作用都是改變同類反應在將來發生的概率。
20.有結構問題的解決過程與無結構問題的解決過程相同,但各自的解決特點不同。
三、簡答題
21.簡述知覺的特性。
22.根據奧蘇伯爾的學習理論,說明有意義學習的條件。
23.遷移的作用是什么?
24.簡述問題解決與創造力的關系。
四、材料分析題
25.小明的父母都從事房地產開發工作。因為工作的原因,小明從小到大跟著父母去過不少地方,每個地方待了不到兩三年,就又要到另一個城市去。因為父母工作忙,小明與父母的溝通也不是很多,每次到了一個新的地方進入當地學校讀書,小明就又要適應一個新的環境。而當小明漸漸熟悉起來,又可能要離開了。剛入學時,小明成績挺好的,可是幾年下來,成績一落千丈,他自己很煩惱,父母也很擔憂。
問題:
(1)從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來看,小明的哪種基本需要沒有得到滿足?
(2)請從需要之間的關系分析小明成績下降的原因。
(3)請分析如何幫助小明擺脫困境,提高成績。
26.一位初三學生在一次化學期中考試中考了59.5分,在自以為某題正確的情況下,找到了該科任老師要求加上該題應得的分數,老師細心地講解了不能得分的原因,但當他看到該生失望和沮喪的表情時,還是毫不猶豫的給他加了0.5分,并告訴他:“這次借給你0.5分,下次考試的時候要還回來啊!”該學生高興地答應了。
期末考試中,這位學生的化學考了65分,當他找到該老師還當初借的分數時,老師笑著說:“看到你進步,我很高興,當初的那0.5分就不用還了。”
之后,該學生就一直很努力地學習化學,遇到有不懂的問題也敢主動地請教老師了,而老師對他的每一次請教都很耐心地回答(不管I"-3題的難易),并且還經常夸他化學有進步,有學化學的天賦。慢慢地,該生的化學成績達到班上中上等同學的水平了,并且對化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問題:利用學習動機的相關理論分析本案例中的初三學生學習動機的變化和教師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方法。
中學教師資格考試《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題 2
1.( )是課堂教學的延續。
A.課外活動 B.課外作業 C.學科活動 D.課外輔導
2.“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出自下列哪部作品( )。
A.《中庸》 B.《禮記》 C.《大學》 D.《論語》
3.贊可夫所說:“如果教給學生的東西,使其智力負荷不足就會導致智力退化。”體現了下列( )教學原則。
A.啟發性教學原則 B.量力性教學原則
C.因材施教教學原則 D.循序漸進教學原則
4.在全面發展教育中( )在2020年被大中小學列入必修課程,中小學平均每周不少于1課時,普通高校要將勞動教育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本科階段不少于32學時。
A.德育 B.美育 C.勞動技術教育 D.智育
5.實踐課程模式的代表人物是( )。
A.泰勒 B.杜威 C.多爾 D.施瓦布
6.與福祿貝爾和赫爾巴特并列為19世紀歐洲出現的三個“偉大教育巨匠”的是( )。
A.斯賓塞 B.裴斯泰洛齊 C.康德 D.洛克
7.下列關于賈誼說法不正確是( )。
A.賈誼是東漢初期著名的文學家
B.賈誼的“任賢”、“敬士”對董仲舒的思想產生了極大地影響
C.主張人生的教育從胎教開始
D.在品德教育上主張積小成大,防微杜漸
8.課程專家富蘭、龐弗雷特和伍思伍德等人根據北美課程改革的實際情況,概括了三種課程實施的取向,下列哪一個不是他們的課程實施的價值取向( )。
A.得過且過取向 B.改編或適應取向
C.忠實或精確取向 D.相互調試取向
9.下列屬于陳鶴琴的名言的是( )。
A.對于兒童,做父母,做教師的責任,便是如何教導他們,使之成為健康活潑,有豐富知識,有政治覺悟和良好體現的現代中國兒童,現代中國人
B.教導兒童服從真理、服從集體,養成兒童自覺的紀律性,這是兒童道德教育最重要的部分
C.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
D.學為人師行為世范
10 .盧梭按照兒童年齡發展的自然進程,把兒童受教育劃分為四個階段,并提出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實施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這四個階段分別是:0~2歲嬰兒期的教育,以身體的養護為主;2~12歲兒童期的教育,以體育鍛煉和感官訓練為主;12~15歲青年期的教育,以知識教育為主;15~20歲青春期的教育,以道德教育為主。( )。(判斷題)
參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選項A,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補充不是延續。選項B,課外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選項C,學科活動屬于課外活動故也不是課堂教學的延續。選項D,課外輔導是上課的必要補充而不是延續。題干中強調的是課堂教學的延續,故本題選B。
2.【答案】A。選項A,“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是《中庸》中的一句話。故本題選A。
3.【答案】B。選項A,啟發性原則指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依據學習過程的客觀規律,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教學原則。選項B,量力性教學原則是指教學水平適合學生的發展水平。選項C,因材施教指教師要從課程計劃、學科課程標準的統一要求出發,面向全體學生,同時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選項D,循序漸進指教師嚴格按照科學知識的內在邏輯體系和學生認識能力發展的順序進行教學。題干中贊可夫的這句話體現的`就是教學要適合學生的發展水平,故本題選B。
4.【答案】C。2020年以來,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教育部出臺《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對勞動教育目標、具體內容和實施要求進行了細化,明確了每個學段勞動教育的內容,將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將勞動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故本題先C。
5.【答案】D。實踐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的施瓦布,故本題選D。
6.【答案】B。福祿貝爾、赫爾巴特和裴斯泰洛齊被稱為19世紀歐洲出現的三個“偉大教育巨匠”,故本題選B。
7.【答案】A。賈誼是西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其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主張人生的教育應從胎教開始。在品德修養方面賈誼強調:①明確“品善之體”,②積小成大,防微杜漸,③重視環境的影響。其觀點“任賢”、“敬士”對董仲舒的思想產生了極大地影響,故本題選A。
8.【答案】D。課程專家富蘭、龐弗雷特和伍思伍德等人根據北美課程改革的實際情況,概括了三種課程實施的取向,一是得過且過取向,二是改編或適應取向,三是忠實或精確取向,故本題選D。
9.【答案】D。選項A,B,C都是陳鶴琴的名言,選項D是啟功先生的名言,故本題選D。
10.【答案】√。
中學教師資格考試《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題 3
1.我國先秦時期,主張“有教無類”,倡導“因材施教”的教育家是( )。
A.孔子B.孟子C.荀子D.莊子
1.【答案】A。解析:孔子是中國偉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教育的代表人。其思想主要以“仁”為核心,倡導“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啟發誘導”、“溫故知新”“、學思行結合”等思想。
2.我國古代思想家墨子認為,人的發展猶如白布放進染缸,“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墨子的這種觀點屬于( )。
A.遺傳決定論B.環境決定論C.教育主導論D.主體能動論
2.【答案】B。解析:墨子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塊白色的絲布,把它放到青色的染缸中,白絲就變成了青色;把它放到黃色的染缸中,就又變成了黃絲。比喻一個人的品德和性格是隨著所處的環境化和接受的教育而變化的。
3.在科學分類中,首次將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劃分出來的學者是( )。
A.盧梭B.培根C.康德D.洛克
3.【答案】B。解析:獨立形態教育學的產生在17世紀至18世紀,教育學的發展進入全新的歷史階段。英國哲學家培根于1623年在科學分類中首次將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劃分了出來,這標志教育學有了自己獨立的學科地位。
4.西方教育史上,提出“泛智教育”和普及初等教育的主張,并對班級授課制作出系統闡述的教育著作是( )。
A.柏拉圖的《理想國》 B.昆體良的《論演說家的培養》
C.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 D.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
4.【答案】C。解析:“教育學之父”夸美紐斯著有《大教學論》,提出要進行把廣泛的自然知識傳授給普通人的“泛智教育”思想,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主張,最早提出并系統闡述了班級授課制。
5.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于1762年發表了小說體的`教育名著,系統地闡述了他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這部教育名著是( )。
A.《理想國》 B.《巨人傳》 C.《教育論》 D.《愛彌兒》
5.【答案】D。解析:盧梭提倡自然主義教育思想,認為教育的任務應該使兒童“歸于自然”,并于1762年發表了小說體的教育名著《愛彌兒》,系統地闡述了他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所以此題選D。
6.傳統教育派代表人物赫爾巴特主張的“三中心”是指( )。
A.教師中心、教材中心和課堂中心B.兒童中心、經驗中心和活動中心
C.管理中心、活動中心和教學中心D.管理中心、服務中心和教學中心
6.【答案】A。解析:赫爾巴特是傳統教育代表人物,在其著作《普通教育學》中,強調教師的權威作用,強調教師的中心地位,形成了傳統教育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的特點。所以此題選擇A。
7.在教育史上,提出著名的“白板說”和完整的紳士教育理論的學者是( )。
A.夸美紐斯B.洛克C.裴斯泰洛齊D.赫爾巴特
7.【答案】B。解析:夸美紐斯提出“泛智教育”、班級授課制和百科全書式的教學;裴斯泰洛齊提出“教育心理學化”的理論;赫爾巴特提出教育性教學原則和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的傳統三中心論;洛克提出“白板說”和紳士教育。因此,答案選擇B。
8.在近代教育史上,反對思辨,主張用實證方法研究知識價值,提出教育的任務是教導人們為完美生活做準備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紐斯B.赫爾巴特C.斯賓塞D.盧梭
8.【答案】C。解析:斯賓塞反對思辨,主張用實證方法研究知識價值,在教育目的的問題上,他提出了“教育預備說”,即教育的任務是為未來完美的生活做準備。故本題答案選C。
9.蘇聯教育家贊可夫倡導的是( )。
A.發現學習理論B.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
C.教學與發展理論D.范例教學理論
9.【答案】C。解析:贊可夫提出了教學與發展理論,在其著作《教學與發展》中,提出了發展性教學理論的五條教學原則,即高復雜度、高速度、理論知識起主導作用、理解學習過程、使所有學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發展的原則。發現學習理論是由布魯納提出,巴班斯基提出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范例教學理論的提出者是瓦·根舍因。所以此題選擇C。
10.為了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將系統論的方法引入教學改革,提出的教育理論是( )。
A.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B.最近發展區理論
C.建構主義教學理論D.范例教學理論
10.【答案】A。解析:巴班斯基在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初中期以羅斯托夫地區的普通學校為基地,創造了大面積克服留級現象的經驗,更直接為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的創立提供了實驗材料。選項B維果斯基提出教育與發展的關系——最近發展區。選項C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代表人物是皮亞杰和維果斯基。選項D瓦根舍因創立范例教學理論。故此題選A。
中學教師資格考試《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題 4
1.杜威所主張的教育思想被稱為( )。
A.存在主義教育思想
B.要素主義教育思想
C.實用主義教育思想
D.永恒主義教育思想
【答案】C
【解析】實用主義教育學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美國興起的一種教育思潮,其代表人物是美國的杜威,他的主要觀點有: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的增長,學校即社會,從做中學和兒童中心論。
【點撥】杜威是美國著名的實用主義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論是歷年考試中經常出現的內容,一般以單項選擇題和簡答題的形式出現。他的主要教育思想有:他認為教育的本質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造;教育應以學生為中心;主張“從做中學”的教育方法。
2.北京師范大學學制研究小組于1981年在其附屬中小學開始進行的學制實驗是( )。
A.六三制
B.雙軌制
C.分支型
D.五四制
【答案】D
【解析】由小學教育學制的歷史發展可知,北京師范大學學制研究小組于1981年在其附屬中小學開始進行的是五四制學制實驗。
3.我國現在實施的義務教育的年限是( )年。
A.十
B.六
C.九
D.十二
【答案】C
【解析】《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我國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
4.顏回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這反映了德育的( )。
A.導向性原則
B.疏導原則
C.因材施教原則
D.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原則
【答案】B
【解析】疏導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入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向上。疏導原則就是循循善誘原則,而顏回的話正是該原則的例證。
5.研究表明,學生座位的安排對于學生接受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 )。
A.有影響
B.沒有影響
C.幾乎沒有影響
D.有實質性影響
【答案】A
【解析】學生座位的安排對于學生接受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有影響。研究表明,坐在教室前面幾排及中間幾排的學生似乎是最積極的學習者,教師大多時間都站在這些座位的前面,師生之間的言語交流大多集中在教室的這一區域;其他位置尤其是后面座位的學生則難于參與,并且更容易走神。因此,教師要經常變換學生在課堂中的座位。
6.看書時,用紅色筆畫出重點便于閱讀是利用知覺的哪種特性?( )
A.選擇性
B.整體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答案】A
【解析】書中都是內容,但用紅筆畫出重點,可見知覺具有選擇性,能把重要內容從整體中選擇出來。
【點撥】知覺的基本特征這一知識點在歷年考試中出現的頻率非常高。知覺的基本特征包括:(1)知覺的選擇性。人能迅速地從背景中選擇出知覺對象。(2)知覺的整體性。人能夠根據知識經驗把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知覺為一個整體。(3)知覺的理解性。人總是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認識客觀事物。(4) 知覺的恒常性。當知覺的條件在一定范圍內變化時,知覺的映象仍然相對保持不變,包括大小恒常性、顏色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形狀恒常性。考生應該學會根據概念區分知覺的不同特征,并能夠將知覺特征與教育教學相結合。
7.在學生掌握了“蔬菜”后,再學習“蘿卜“白菜”等概念,屬于( )。
A.上位學習
B.下位學習
C.符號學習。
D.并列結合學習
【答案】B
【解析】下位學習又稱為“類屬學習”,是指將一種新的觀念歸屬到認知結構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圍較高的適當概念或命題之下,從而獲得新概念或新命題的意義。類屬學習包括派生類屬和相關類屬。
8.教師角色扮演的先決條件是( )。
A.教師角色認知
B.教師角色體驗
C.教師角色期待
D.教師與家長的合作
【答案】A
【解析】角色認知是指角色扮演者對角色的社會地位、作用及行為規范的'認識和對與社會的其他角色的關系的認識。角色認知是角色扮演的先決條件。
9.課堂管理始終制約著教學和評價的有效進行,具有( )。
A.維持動機作用
B.促進和維持功能
C.思想教育作用
D.培養紀律功能
【答案】B
【解析】課堂管理能夠促進教學和評價的進行,同時,通過維持紀律來保證學生學習的效果。
10.研究表明,小學( )年級是道德情感發展的轉折時期。
A.一
B.二
C.三
D.四
【答案】C
【解析】小學三年級是道德情感發展的轉折時期。三年級之后,小學生一般能抑制自己眼前的一些愿望去完成教師與集體的任務,能放棄自己的一些即時利益或切身利益去實現長遠的利益或維護集體的利益。
【中學教師資格考試《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題】相關文章:
2017中學教師資格考試《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題答案06-30
2017年中學教師資格考試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題答案09-25
2017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全真模擬題06-26
2017中學教師資格考試《教育知識與能力》仿真試題10-29
2017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全真模擬題答案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