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思科認證輔導:三種網絡交換技術全面對比
網絡交換技術還是比較常用的,于是我研究了一下三種網絡交換技術全面對比,在這里拿出來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對大家有用。網絡交換技術允許共享型和專用型的局域網段進行帶寬調整,以減輕局域網之間信息流通出現的瓶頸問題。現在已有以太網、快速以太網、FDDI和ATM技術的交換產品。
類似傳統的橋接器,交換機提供了許多網絡互聯功能。交換機能經濟地將網絡分成小的沖突網域,為每個工作站提供更高的帶寬。協議的透明性使得交換機在軟件配置簡單的情況下直接安裝在多協議網絡中;交換機使用現有的電纜、中繼器、集線器和工作站的網卡,不必作高層的硬件升級;交換機對工作站是透明的,這樣管理開銷低廉,簡化了網絡節點的增加、移動和網絡變化的操作。
三種網絡交換技術
由網絡交換技術出現先后和采用的技術,網絡交換技術主要分為三種:端口交換、幀交換和信元交換。
端口交換
端口交換技術最早出現在插槽式的集線器中,這類集線器的背板通常劃分有多條以太網段(每條網段為一個廣播域),不用網橋或路由連接,網絡之間是互不相通的。以大主模塊插入后通常被分配到某個背板的網段上,端口交換用于將以太模塊的端口在背板的多個網段之間進行分配、平衡。根據支持的程度,端口交換還可細分為:
(1)模塊交換:將整個模塊進行網段遷移。
(2)端口組交換:通常模塊上的端口被劃分為若干組,每組端口允許進行網段遷移。
(3)端口級交換:支持每個端口在不同網段之間進行遷移。這種網絡交換技術是基于OSI第一層上完成的,具有靈活性和負載平衡能力等優點。如果配置得當,那么還可以在一定程度進行客錯,但沒有改變共享傳輸介質的特點,自而未能稱之為真正的交換。
幀交換
幀交換是目前應用最廣的局域網網絡交換技術,它通過對傳統傳輸媒介進行微分段,提供并行傳送的機制,以減小沖突域,獲得高的帶寬。一般來講每個公司的產品的實現技術均會有差異,但對網絡幀的處理方式一般有以下幾種:
(1)直通交換:提供線速處理能力,交換機只讀出網絡幀的前14個字節,便將網絡幀傳送到相應的端口上。
(2)存儲轉發:通過對網絡幀的讀取進行驗錯和控制,前一種方法的交換速度非常快,但缺乏對網絡幀進行更高級的控制,缺乏智能性和安全性,同時也無法支持具有不同速率的端口的交換。因此,各廠商把后一種技術作為重點。有的廠商甚至對網絡幀進行分解,將幀分解成固定大小的信元,該信元處理極易用硬件實現,處理速度快,同時能夠完成高級控制功能,如優先級控制。
信元交換
ATM技術代表了網絡和通訊技術發展的未來方向,也是解決目前網絡通信中眾多難題的一劑“良藥”,ATM采用固定長度53個字節的信元交換。由于長度固定,因而便于用硬件實現。ATM采用專用的非差別連接,并行運行,可以通過一個交換機同時建立多個節點,但并不會影響每個節點之間的通信能力。 ATM還容許在源節點和目標、節點建立多個虛擬鏈接,以保障足夠的帶寬和容錯能力。ATM采用了統計時分電路進行復用,因而能大大提高通道的利用率。 ATM帶寬可以達到25M、155M、622M甚至數Gb的傳輸能力。
交換機的分類和產品
現在交換機的種類繁多,讓人有眼花繚亂的感覺。不過,根據交換機的使用環境和網絡技術的不用,交換機還是可以分出個清晰的大類來的。按交換機應用領域來劃分,可分為:臺式交換機、工作組交換機、主干交換機、企業交換機、分段交換機、端口交換機和網絡交換機等。根據局域網交換機根據使用的網絡技術可以分為:以太網交換機、令牌環交換機、FDDI交換機、ATM交換機和快速以太網交換機、千兆太網交換機,十千兆以太網交換機等。
以太網網絡交換技術
目前,從以太網交換機當前的主要供貨商方面來看,高端設備廠商主要有Cisco、網捷、Nortel、AVAYA、華為等,其產品包括高端的 WAN、MAN核心交換機及中低端的LAN交換機系列產品。高端產品主要定位于電信行業用戶及大型企業用戶。中低端設備廠商主要有Cisco、華為、 3Com、Intel、聯想、D-Link、Accton、Edimax、Linksys和實達等。中低端交換機面向中小企業及家庭用戶。可以看出,目前國產以太網交換機則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場,其中有兩點原因:一是高端交換機對技術和性能的要求都很高,而國內的廠商在研發上起步時間較晚,很多廠商還在進行技術積累;二是國內大量中小型企業的上網,擴大了對中低端產品的需求。國內廠商都抓住時機,推出針對中小型用戶的以太網交換機,并將逐漸在中小型網絡應用中扮演主角。尤其是那些技術已經成熟的產品,由于本地化生產,可以提供同等性能但價格極具優勢的產品,且品質毫不遜色。因此,中小型用戶在建網時,逐漸開始考慮國產品牌的網絡產品。
代表的產品如華為3Com公司的QuidwayS1000系列以太網交換機。QuidwayS1000系列提供了多款機型,同時支持上機架安裝和桌面擺放,用戶可以根據各自網絡的具體情況進行選擇,最大程度地保護投資。QuidwayS1000系列轉發性能優越,設計簡單,使用方便,非常適合于SOHO(Smallofficehomeoffice)、校園網、企業網等中小型網絡使用。
一、存儲轉發交換:可靠性優先的 “完整校驗者”
存儲轉發是目前企業級交換機的主流技術,其核心邏輯是 “先完整接收,再校驗轉發”,完全遵循 OSI 第二層的幀處理標準。
從工作流程來看,當數據包到達交換機端口時,設備會先將整個幀緩存至內存中,這一步驟包含對幀結構的完整解析 —— 不僅讀取前 14 字節的 MAC 頭部信息,還會檢查幀尾的 FCS(幀校驗序列)字段。只有當確認數據包無傳輸錯誤、長度符合標準(64-1518 字節)后,交換機才會通過 MAC 地址表查詢目的端口,完成轉發操作。這種 “先校驗后轉發” 的機制,使得它能有效過濾沖突產生的錯誤幀和殘缺幀,從源頭減少網絡垃圾數據。
在性能維度,存儲轉發的優勢體現在可靠性與兼容性上。它支持不同速率端口間的協同工作,例如可將 10Mbps 端口接收的數據包緩存后,以 100Mbps 速率轉發至高速端口,這一特性使其能靈活適配混合速率網絡環境。但代價是轉發延遲相對較高,且延遲會隨數據包長度變化 —— 長幀的緩存與校驗耗時更長。
從適用場景來看,該技術完美匹配對數據完整性要求極高的場景,如企業核心層交換機、數據庫服務器集群接入、財務系統網絡等,是思科 IOS 中多數高端交換機的默認配置。
二、直通交換:速度優先的 “快速傳遞者”
直通交換是典型的 “效率優先” 技術,其設計初衷是最大限度降低轉發延遲,核心特點是 “邊接收邊轉發”,僅依賴幀頭部信息進行決策。
其工作機制極具針對性:當數據包到達端口時,交換機只需讀取前 14 字節的 MAC 頭部(包含源 MAC、目的 MAC 及幀類型字段),便立即停止接收過程,轉而查詢 MAC 地址表確定輸出端口并開始轉發。整個過程無需等待數據包完整接收,更不進行 FCS 校驗,這種 “淺解析” 模式使轉發延遲降至微秒級,理論上可達到線路速率轉發。
在性能層面,直通交換的最大優勢是超低延遲,尤其適合對實時性要求嚴苛的場景。但短板同樣突出:由于缺乏完整校驗,它無法識別傳輸錯誤,會將錯誤幀直接轉發至網絡中,反而增加后續設備的處理負擔;同時,其不支持速率適配的特性,導致不同速率端口間無法直接互通。此外,對于小于 64 字節的沖突碎片(殘幀),它也會無差別轉發,可能引發網絡擁塞。
從適用場景來看,該技術多見于早期低端交換機或對延遲極度敏感的特殊環境,如工業控制網絡的實時數據傳輸。在現代思科網絡架構中,已較少單獨使用,更多與其他技術結合優化。
三、碎片隔離交換:平衡取舍的 “務實篩選者”
碎片隔離技術又稱 “無碎片轉發”,是介于存儲轉發與直通交換之間的折中方案,核心目標是在控制延遲的同時過濾無效數據。
其工作邏輯體現了精準取舍:交換機接收數據包時,會緩存前 64 字節(以太網幀的最小標準長度),重點檢查幀長度是否達到 512 比特(64 字節)。若小于該閾值,則判定為沖突產生的殘幀,直接丟棄;若長度合格,則立即啟動轉發流程,無需等待完整幀接收與 FCS 校驗。這種設計源于一個關鍵網絡特性 —— 正常數據幀極少小于 64 字節,而多數錯誤幀均為短碎片。
性能上,碎片隔離實現了 “延遲與可靠性的平衡”:轉發延遲低于存儲轉發,高于直通交換;同時避免了殘幀轉發問題,網絡效率比直通交換提升明顯。但它仍無法檢測 64 字節以上的錯誤幀,可靠性不及存儲轉發,且同樣不支持速率適配。
在適用場景中,該技術常見于接入層低端交換機,如辦公室桌面接入、臨時網絡部署等對成本敏感且無需極致可靠性的場景,是思科 SOHO 級設備的典型配置選項。
核心差異與認證考點總結
三種技術的本質差異源于 “延遲、可靠性、兼容性” 的取舍:存儲轉發以延遲換可靠性,直通交換以可靠性換速度,碎片隔離則尋求兩者的中間平衡點。從思科認證視角,需重點掌握三大考點:一是轉發時機的核心區別(完整接收 / 頭部接收 / 64 字節接收);二是錯誤處理能力的差異(全校驗 / 無校驗 / 碎片過濾);三是場景匹配的決策邏輯 —— 核心層選存儲轉發、接入層可選碎片隔離、特殊實時場景可考慮直通交換。理解這些差異,是搭建高效思科網絡架構的基礎。
【思科認證輔導:三種網絡交換技術全面對比】相關文章:
思科認證實施Cisco IP交換網絡考試07-10
思科認證輔導:交換機配置和電腦開機自檢06-24
思科認證輔導:路由交換機發展仍需安全保證08-13
思科認證:交換機使用技巧08-19
思科入門級網絡認證路由和交換綜合考試要點10-05
思科入門級網絡認證路由和交換綜合考試大綱09-22
三種思科認證學習方法07-17
思科分組交換技術詳細介紹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