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出來的數學活動課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活動應當向學生提供自主探索數學知識、掌握基本技能的情境和機會,更進一步積累數學活動經驗。而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最近聽了一節二年級的數學實踐活動課《剪一剪》,課型決定了整堂課中學生都能動起來,參與的積極性比較高。尤其是前半部分,學生順著教師的思路看、猜、操作、驗證忙的其樂融融。在探索發現規律時,由于教師牽制,學生的發現完全是教師的自問自答。因此一部分學生在40 分鐘內做的是無效功。那么數學實踐活動課怎么上才能有實效性呢?
我認為應當上出趣味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能夠吸引學生就說對數學產生了興趣。而是對于數學知識,數學活動,數學思考產生了想知道的欲望,才是真正有興趣。數學實踐活動課如果目標把握不準,就容易上成手工課,學生是動起來了,可是思維訓練的含金量不高往往是走過場。因此實踐活動課的興趣要從表層引向深入,只有深入才能淺出。以實踐活動為主導不要忽視數學味。
其實實踐活動課承載了一些綜合性的教學目標,首先是對所學的知識的綜合應用;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與探究能力。另外是學科的知識整合。
這節課是以剪一剪為主題,與美術的手工有著割舍不斷的聯系,怎樣折紙,怎樣畫的美觀,動手剪的準確,都決定著實踐驗證的結果。從一個小人的剪法,尋找折紙的三種方法,因為折法不同剪出小人的個數也不同。在對折中,利用軸對稱圖形的對稱關系找到最優化的折紙辦法;利用對稱軸畫出半個圖形,才能剪出一個完整的人體,這些都是在教師的導引下完成的。那么如果剪出連續的兩個小人呢?這需要學生利用前面接觸的方法,軸對稱圖形的特點猜想怎樣折紙、怎樣畫,然后動手驗證,從而感受到這種連續圖案的運動方式是一種平移。從教師的示范到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完成操作過程,每個環節之間要為探索與發現規律做適當的滲透。到第三個環節時,如果對折三次能剪出幾個小人?學生的猜想就能有據可查而不是胡亂猜想了。在三次互有聯系的數學活動后學生才能自主地探索出折的次數與剪出小人的個數的規律。也就是說對折多一次,剪出小人的個數才能是上一次人數的2 倍。學生能夠應用這一規律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從平移的方式中聯想探究出旋轉的規律。如果三個操作環節各自為戰,最后在探究規律只能是教師自問自答,就算是在教師的引導下找到了規律,在應用的過程中,學生還是不能根據折對稱軸的特點來想像出剪出小人的個數。因此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應當落實到每一個環節的每一步中,在觀察、猜想、操作、驗證的過程中為學生自主探索規律搭梯降度。
一節《剪一剪》,讓我們看到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的上課思路,不僅要剪出圖形,更主要的是通過活動“剪”出數學思考、數學方法、數學探究中的規律。在活動中,讓每一名學生都有收獲,都有發展。
【“剪”出來的數學活動課】相關文章:
談數學活動課與數學課外活動03-26
如何在新課改環境下有效開展數學活動課03-29
活動課教學分析12-07
活動課教學分析的論文04-01
淺談小學英語活動課教學論文02-27
“釣”出來的精彩-古詩《江雪》教學案例03-03
初中語文教學新方法-活動課12-24
體驗,析讓心理健康活動課煥發光彩03-29
在科技活動課中培養學生自主實驗能力11-18
小學體育課外活動課程管理之探究03-06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