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動態比較優勢研究新進展
內容提要:動態比較優勢理論是解釋要素稟賦與產業結構時序變化的理論,拓展于靜態HO模型,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本文按動態比較優勢來源對該理論的發展脈絡進行了梳理,分別從要素積累、技術創新、公共產品與規模經濟四個方面的新進展進行文獻綜述。關鍵詞:動態比較優勢,要素積累,技術創新,公共產品,規模經濟
關于產業結構的研究通常集中于特定的影響產業績效的產業行為上,這類研究在美國20世紀80年代的產業政策制定過程中、90年代的貿易政策爭論中尤其流行。規制、聯合、稅收、勞動與環保標準、信用補貼與貿易政策等特定產業行為當然會影響到產業結構,但如果忽視了產業、地區與市場之間的關聯,產業結構的決定也不能得到很好的解釋(Reeve,2006)。國際貿易的要素比例模型是解釋產業結構的一般均衡框架,Reeve(2006)運用要素比例模型及經驗數據證實了要素稟賦可以獨立于產業行為,這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生產結構,并且確定了產業結構演化受要素積累力量的支配程度。傳統比較優勢理論是靜態的,而研究產業結構與要素比例關系變化的動態比較優勢理論是動態的。本文對動態比較優勢理論的發展脈絡進行了梳理。
【動態比較優勢研究新進展】相關文章:
培育中國家具業出口“動態比較優勢”03-19
比較優勢、競爭優勢與發展的趕超03-20
傳統比較優勢的喪失03-24
外包的動態治理研究03-24
半導體材料研究的新進展03-19
我國漢字識別研究的新進展03-27
電子商務的比較優勢03-19
動量效應研究的最新進展03-24
中國出口產品的比較優勢分析及國際比較03-19